年末歲首,,杭州市天天好大藥房依據(jù)店里登記的一份“百姓缺藥登記表”到市場采購中發(fā)現(xiàn),,表上70%的藥品早已無人生產(chǎn)。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價,,或者價錢便宜,、療效明顯的藥品。(2月11日人民網(wǎng))
這份“百姓缺藥登記表”凸顯出當前我國藥品“降價死”怪現(xiàn)象:藥品降價——代理商停止進貨——醫(y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產(chǎn)——“降價藥”改頭換面變新藥重新審批后高價再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 藥品的價格是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大因素,自1996年整頓藥品價格秩序以來,,中國藥品市場先后歷經(jīng)了大大小小21次降價,,降價藥品也從2001年的100多種擴大到目前的1000多種,但是并未緩解醫(yī)患這一矛盾,。而恰恰相反的是每降一次價,,藥品總價量不降反升。前不久進行的21次降價又應驗了公眾的一句話,,降價是“空降”,,降價是漲價,。 國家價格指導部門發(fā)出指令,,其權威性不容置疑,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稍動腦筋,玩點小花招:如:舊藥新裝,、改個名稱,、變換添加劑、形狀變臉等等,,就能以全新的面目出現(xiàn),,并冠上新藥、特效藥重新獲得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位。老百姓盼藥品降價,,要得是實實在在的降價,,廠家、營銷商也希“降價”,,他們所希望的就是每降一次,,藉以升一次,換殼不換藥,,這種新型的以退為進,,以降為升的賺錢方式真是任何行業(yè)無法比擬。所以說此種藥品降價不是老百姓的福音,,而是一種負擔,,降價越多,老百姓的負擔越重,。 國家有關部門每一次發(fā)布價格藥品下降,,不會是無緣無故,肯定經(jīng)過了認真的調查論證,,也就是說降價的幅度是廠家能夠承受的范圍,,而決不是不顧廠家的利益,強行降價而導致廠家倒閉(除了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企業(yè)),。但是每一次降價的藥品就象進了黑名字似的一個個的消失,,這種“降價死”,是真的到了非死的程度,,非也,,安徽醫(yī)科大學藥學院副院長陳飛虎教授說:“藥品價格越低,越是賣不出去,,這是因為老百姓對于藥品的消費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由于有回扣、利潤誘惑,,醫(yī)生自然開那些利潤高的藥品,,價格低、利潤小的藥品也就很少能為百姓使用,。代理商和醫(yī)療機構不進降價藥,、低價藥,藥品生產(chǎn)企業(yè)也就只好停止生產(chǎn),�,!备驹蜻在于銷售藥品的醫(yī)療部門。 醫(yī)療部門所造成的怪現(xiàn)象不僅于此,,有媒體報道:藥店里零售價僅7元錢的血塞通,,經(jīng)過“減少藥品流通成本”的集中招標采購,中標價竟飆升到19.17元,;更離譜的是,,一片胃鉍治的中標價,,竟然是市場價的14倍……本來是為了降低藥價虛高而設置的藥品集中招標,在煙臺演化成了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我國有6000多家藥品生產(chǎn)企業(yè),,在生產(chǎn)領域已經(jīng)處于一種完全的市場競爭狀態(tài);但在消費環(huán)節(jié),,85%的藥品仍然被醫(yī)療機構所掌控,,醫(yī)療單位既是買方市場的支配主體,又是賣方市場的支配主體,。所以說藥品降價變?yōu)樯齼r事出有因,,這是一種抱團的私利驅動。 藥品換臉不是想換就換,,它得經(jīng)過有關部門的審查批準,,藥品審核人員應該是內(nèi)行的內(nèi)行,精明之精明,,怎么就會屢次被假面具所迷惑,,這不能不使人感到遺憾。每次藥品換臉換得那么輕松,,變得那么成真,,這不能不說藥品審查人員的失責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000多種藥因降價停產(chǎn),,改頭換面后高價再上市是個教訓,,不能不從制度上、機制上找原因,。要使藥品降價真正惠及民眾,,除了加大醫(yī)療機構的改革力度,盡可能的做到醫(yī)藥分家,,消除壟斷外,,在藥品審批程序把關上要有嚴格的制度,決不能掉以輕心,,不然再多次降價也等于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