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08 記者:李文川 來源:新華網(wǎng) |
|
|
新華網(wǎng)北京1月7日電
為配合和落實2月1日即將實施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5日制定發(fā)布《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其中明確境內個人年度購匯總額由以前的2萬美元大幅提高到5萬美元,。
熟悉外匯管理的分析人士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匯新政策拓寬了居民用匯空間,,但要實現(xiàn)“藏匯于民”政策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雖然外匯儲備規(guī)模龐大,但是中國外匯資產的結構嚴重失衡,。央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5年底全國金融機構外匯各項存款余額1616億美元,同比增長5.58%,,增速大大低于同期國家外匯儲備34%的增速,;外匯存款在與外匯儲備的比例上,,也僅僅達到1:5的水平。
基于此,,國家外匯管理局頻頻出臺措施,,放寬企業(yè)居民用匯數(shù)額和條件的限制,顯示出國家“藏匯于民”的政策趨向,。
在這次個人外匯制度調整中,,年度總額管理從個人購匯擴展到個人結匯,個人對外貿易經(jīng)營者開立外匯結算賬戶,,不再區(qū)分現(xiàn)鈔和現(xiàn)匯賬戶,,同時廢止原來關于個人外匯的10多個管理規(guī)定……所有這些條款,都是在減少外匯管制項目,,推進結售匯便利化,,以鼓勵居民多持有外匯而不是盲目結匯。
央行統(tǒng)計顯示,,僅2005年底,,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為1616億美元,其中,,企業(yè)外匯存款與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大體各占一半,。而當年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卻高達28.72萬億元,其中,,城鄉(xiāng)居民本幣儲蓄存款已達14.11萬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藏匯于民”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藏匯于民”政策的引導下,,強制結匯管理體制正在被扭轉,。有例為證:2006年上半年銀行結匯增幅近年來首次低于售匯增幅。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正逐漸分流到銀行金融機構中,,成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負債,。銀行金融機構外匯儲備開始增加,這也大大緩解了中央銀行外匯儲備過度增長的壓力,。
分析人士認為,,“藏匯于民”首先是要“民”把匯看成“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是,,除出國旅游,、教育等消費層面的因素外,,人們選擇持有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回報,。而匯改至今,對于一個持有美元的國內投資者來說,,在利差上獲得的回報,,已不足以彌補其在人民幣升值上的損失,。
近年來的外匯政策調整,雖然在加力引導強制結售匯向意愿結售匯轉變,,但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居民普遍存在“持有人民幣而不愿意持有外幣”的心理。央行上�,?偛恳环輬蟾骘@示,,一些上海企業(yè)時下紛紛采用“負債外幣化,資產本幣化”來規(guī)避匯率風險,,也就是說,,在目前的匯率波動預期下,人們更愿意持有人民幣資產,。
根據(jù)2006年初最早在公開場合提出政策構想的央行副行長吳曉靈的解釋,,“藏匯于民”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
樂觀人士認為,,“藏匯于民”短期實施雖有坎坷,,但人民幣只會升值不會貶值的共識可能只在當下時興,以后則尚未可知,,“藏匯于民”仍是一個長期的利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