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社會上質疑高校學費太高的聲音不斷傳出,,但教育部表示,大學學費標準自2000年以來6年間就從來沒有調整過,。日前教育部又稱,,2007年將制定《高等學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還將根據新辦法來重新核定現行的大學學費標準是否合理,。(1月4日《北京晨報》)
看到這則消息,,我腦海中立即涌起3個圖像:一架豪華觀光電梯,、一個豪華校門和一雙腳。豪華觀光電梯是人民大學的,,該�,;ò偃f元為一座僅三層的教工食堂安裝了這個電梯;校門是山東聊城大學的,,媒體報道說該校校門耗資8000萬元,;那雙腳是教授的腳,山西教育廳一位官員曾稱,,竟然在高校賬目中發(fā)現有教授報銷“洗腳費”———不知教育部計算高教成本時,,會不會把這些成本都算作生均成本,如果這樣算的話,,高教成本必然非常高,,必然會得出“既有學費補償不了成本須漲到一個合理水平”的結論。
“能不能上得起大學”這樣一個關乎社會公平的基本問題,,應該先確立一個“讓大多數人上得起大學”的價值前提,,然后算出“能讓大多數人上得起大學”的大學學費應該是多少;再根據社會可承受的成本去確定我們能花多少錢辦大學,,我們的國情適合辦什么樣的大學,。辦大學,錢多有錢多的辦法兒,,錢少有錢少的辦法兒,;錢多就把校門建得豪華一些,錢少的話攤子就鋪得小一些,。所謂“量體裁衣”———社會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我們就辦怎樣規(guī)模的教育和大學,。畢竟,,對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不是擁有一流的大學,而是這個社會的人能上得起大學,。
而教育部“以生均成本確定大學收費”的邏輯,,就不是“量體裁衣”而是典型的“量衣裁體”———不考慮社會對學費的承受能力,而是以自己花錢為中心,,自己辦大學花了多少錢,,國民就應該支付相應標準的學費;自己做了多大的衣服,,就要國民剪裁自己的身段去適合衣服的尺寸,,錢多的就上好大學,沒錢的就別上大學———教育部發(fā)言人“上大學如買衣服”論就直接表達過這個意思,。
“量衣裁體”的結果,,只能導致中國的高等教育成本被抬得非常高,。有教育專家評價,我們的大學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教育組織,。為什么,?因為沒有“量體裁衣”的成本意識;我們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大學校門,,因為沒有成本約束,,高校非常熱衷于大興土木;也正因為如此,,校長才敢上馬豪華觀光電梯,,教授才敢報銷自己的洗腳費———在教育資源壟斷和監(jiān)督缺失下,學校根本沒有一點兒成本意識,,又怎能根據高校的運行成本來確定大學學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