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海因茨·布特訥是個典型的德國人,,敬業(yè),、嚴謹,、一絲不茍又追求完美,。盡管常常直言不諱地給地方政府提意見。但到天津不足3年,,他不但被政府授予在津外國企業(yè)家的最高榮譽——“海河榮譽獎”,,而且作為榮譽公民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永久居留證。
“這個勉強成行的國家讓人吃驚”
2003年,,卡爾·海因茨·布特訥已在美國為西門子業(yè)務的拓展奮斗了兩年,,不但業(yè)績突出,,還自學了英文,、購置了房產。因此,,當西門子德國總部高層人士神情嚴肅地對他說“卡爾·海因茨,,我們想讓你去中國時”,他既意外,,也很不情愿,。
談到當初對來中國的抵觸,出生在原德意志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布特訥說:“我其實先后被派駐過土耳其,、美國,,所以不愿生活動蕩只是很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年輕時貧窮的生活經歷,,讓我從心理上對社會主義國家有一種說不清的復雜情結,。”
正式派駐中國之前,布特訥得到一次上海出差的機會,。五星級酒店,、美味可口的飯菜、城市林立的高樓,、接待人員的和藹得體,,完全顛覆了他頭腦中對中國的想像。雖然只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側影,,但布特訥說自己開始被這個國家的神秘和不可知性吸引,,對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躍躍欲試。
2004年1月,,布特訥來到天津,,出任西門子電氣傳動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說:“雖然這里發(fā)達程度遠遠比不上德國和美國,,但每天都在發(fā)生的變化,、快速的成長令人矚目和吃驚�,!�
“我很感謝出色的員工團隊”
“企業(yè)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我定下的很多看似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都一一實現(xiàn),要感謝出色的員工團隊,�,!辈继卦G說,“與美國相比,,中國員工更有紀律性,,工作勤奮、服從指揮,�,!�
但有時候員工的服從指揮,也讓他撓頭,�,!澳呐挛艺f錯了或做了錯誤的判斷,他們也會照樣執(zhí)行,,這可不太妙,。”布特訥笑著說,,“不過經過相互磨合,,我已經成功地說服他們對我做得不對的事指出來。所以,,現(xiàn)在他們會主動來找我,,提一些企業(yè)發(fā)展和日常工作上的建議,。”
布特訥很得意自己對中國員工的“改造”,�,!爸袊伺聛G面子,我和員工談話時,,哪怕沒聽懂,,他們也不會讓我再說一遍,總是點頭說懂了,。這樣很多時候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我發(fā)明了一套測試方法,針對剛說過的內容反問他們幾個問題,,如果能回答,,那就說明真聽懂了;如果答不上來,,那我就把說過的話再重復一遍,,兩遍,直到他們聽懂了為止,�,!�
“我在天津,就該為它的發(fā)展獻智獻力”
布特訥的完美主義和德國式耿直,,時不時會讓人瞠目,。
2004年,天津市主要政府官員與在津有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yè)代表會談,。大多數代表都只表達感謝,。輪到布特訥,他毫不客氣地提出了三個問題:市區(qū)建筑和街道的質量以德國標準來看十分低劣,,又不注重維護修繕,;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嚴峻,市民普遍缺乏交通安全意識,,政府應該對相關教育培訓加以重視,;空氣污染已經成為破壞城市環(huán)境的重大問題。
會后,,許多外商說他說出了大家不好意思說的心里話;在座的天津市政府官員也特意向他表示了贊賞和感謝,。
布特訥卻覺得這樣做很正常:“我在天津,,就是天津人,有必要為天津的發(fā)展建設獻智獻力,�,!�
作為自幼喜愛音樂的西方人,,布特訥在天津最大的苦惱就是文化生活貧乏,每年才有一次新年音樂會,,平時想聽歌劇,、音樂會,就得去北京,。
而聽音樂會時,,中國人在劇院里大聲說笑、打手機,、來回走動讓他最不能接受,。后來有過去茶館聽京劇的經歷,布特訥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即便如此,,遇到這樣的情況,他還是不習慣,。
布特訥現(xiàn)在最大的遺憾是還沒把漢語學好,。“我未來的人生目標之一,,就是熟練掌握漢語,。”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