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獅——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記憶》
作者:屈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時間:2008年11月
提起筆時,,歷史老師授課的聲音還在耳邊縈繞:“以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翻開了新篇章……” 猶記得這是個重要的考點,,猶記得老師一語帶過的“安徽小崗村”,,猶記得當時掐指算了算,,改革開放如今已過了30年,。 手邊正擺著一本書,,封面上“中國獅”三個字醒目得讓人移不開視線,。 如果沒有這本書,,我想我是沒有機會去了解這么一個對我來說相當陌生,、卻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激起了沖天波浪的城市的,。 在中國地圖上尋找石獅,那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圈圈,,我甚至都沒有注意過,,在我國廣袤無垠的疆土上,它究竟在哪里,。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版圖上尋找石獅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醒目的開放地標——專家們形象地比喻它是中國開放的“小崗村”。 石獅這個名字起初聽起來著實像頭沉睡的獅子,,堅硬固執(zhí),,卻毫無雄霸一方之氣魄。而《中國獅》讓我了解到改革開放30年,、撤鎮(zhèn)建市20年過后,,石獅這座小城卻用散布天下的商品根據(jù)地和“中國大陸最佳商業(yè)城市”的美譽告訴中國、告訴世界:“獅自夢中醒,,石破天必驚”,! 歷史正如希臘神話中的“雙面神”雅努斯一般,一張臉回望過去,,另一張臉展望未來,。當我們驚嘆著石獅這個共和國中最小的縣級市是如何以那么一個閃耀的姿態(tài)屹立于中華民族之林時,或許可以把時間之軸轉(zhuǎn)回明朝甚至更久遠:永寧,,現(xiàn)在只是石獅的一個鎮(zhèn),,而當年的永寧衛(wèi)卻聲名顯赫,它在鼎盛時期與天津衛(wèi),、威海衛(wèi)齊名為中國三大衛(wèi),。雖然它或許會被稱為“海禁”的犧牲品,或許會被稱為扼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罪人”,,但不可磨滅的是其作為“防護城”的雄偉,,毋庸置疑的是它將中原文化和古閩越文化融合起來的功勛。而在這樣一個矛盾卻又充滿生機的沿海城市中,,奇跡的發(fā)生應(yīng)該也是一種注定而絕非巧合了,。 這一切不禁使我想起了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沖撞造就了其可以直觸藍天的輝煌,,而它也以自身為支點集聚了兩個巨大的文化扇面,,融合著更多的神秘與傳奇,。我驚喜地看到,,石獅居然也在扮演著這樣一個角色: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和廣闊且充滿冒險精神的海洋文化,兩者的融合必然地鑄成了特有的閩南魂:與臺灣隔海相望,,自宋代起就見證了海上絲路之精芒,,不屈于命運的堅持最終于全國商業(yè)上下懵懂之時引領(lǐng)了開放的浪潮,并且勢不可擋。 總有人說石獅“喂飽了徒弟,,餓癟了師父”,。東莞和義烏的興盛往往在人們心中留下更深的痕跡,使我們反而忽略了石獅這個“先行者”,。但這又何妨,?一方開闊的水土必然會養(yǎng)育出一幫更為大度、更富智慧的人群,。石獅人既然可以把“電燈不光,,車用人扛,自來水接接斷,,廁所淹腳倉”的可笑過去打破,,我們便不得不也非常愿意去相信,進入21世紀的石獅,,將會以更加風華正茂與意氣風發(fā)的從容腳步,,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更大的震撼。 改革開放不僅僅是個名稱和政策,,更是一種激情昂揚的行動與理智客觀的態(tài)度,。中國已經(jīng)遠去了舊日落后的身影,她正為世人印證那句讓所有國人心潮涌動的《霍元甲》中的歌詞:“致力國家中興……個個負起使命,,這睡獅漸已醒,!” 不久前,石獅市剛剛慶賀了自己20歲的生日,。作為生日禮物的《中國獅》這本書,,濃縮了石獅人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的辛酸與甜蜜。我們景仰著見利不忘義的石獅人,,我們欣喜著書中照片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滿是幸福的笑臉,。 是的,石獅30年的記憶于我而言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我相信它會一版再版,,經(jīng)久不衰——因為這本“教科書”不僅蘊藏了30年來的經(jīng)典,沉淀著的,,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不朽的精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