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978年11月,,由宗福先編劇,、蘇樂慈導演的話劇《于無聲處》進北京演出,成為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先鋒,。30年后的2008年11月20日-23日,,這部話劇再次在北京演出,,同樣顯示出巨大的藝術魅力。 《于無聲處》的故事發(fā)生在1976年“文革”結束前夜,。到處散發(fā)悼念周總理詩集《揚眉劍出鞘》的青年歐陽平,,與被“四人幫”定為“叛徒”的母親、老共產黨員梅林一起,,來到梅林曾搭救過的老部下何是非家中,。然而,已投靠“四人幫”的何是非不顧女兒何蕓與歐陽平深深相愛,,將何蕓許配給上海民兵組織領導成員唐有才,,并將歐陽平交到唐有才手中。何是非最終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這部話劇當年在上海演出數(shù)十場后,,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被中央高層領導調進北京演出,,此后便在全國廣泛傳播,,與《雷雨》《茶館》等一起被公認為是我國話劇的經典之作。 對于今天重排此劇的意義,,導演蘇樂慈說:“一是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二是為了讓那些享受了改革開放成果的年輕人,能夠回味前輩們所經歷過的時代,,三是希望讓人們更加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