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位女孩正在參觀糧票展覽。新華社記者:李紫恒
攝 |
 |
在上海市展出的20世紀60-70年代我國百姓使用的一些票證,。新華社記者:劉穎
攝 | 油票,、糧票、布票,、電視機票……這些今天看來十分陌生的票證,,卻是當年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如今,,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票證已經(jīng)成為珍貴的收藏品,,伴隨著錢包鼓起來、商品多起來的過程悄然退出了生活,。 今年65歲的胡申南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的退休職工,,作為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收藏有全國各地2000多種3萬余枚票證,。談起票證的歷史,,胡申南如數(shù)家珍:我國的票證從1955年開始使用,到1993年3月停止使用,,大致包括吃,、穿、用三種,,比如糧,、油、棉花,、布,、衛(wèi)生紙、肥皂等,改革開放以后又有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等物品的票。 上海發(fā)行的各類票券大概在200多種,。2000年,,胡申南編著《今玩票證》一書,對自己收藏的票證作了詳細介紹,,并注出了票證的市場價格,;8年之后的今天,這些票證的價值更日益增長,。 在胡申南收藏中,,有全國面額最小的票證:1958年遼寧的一分油票、1960年南京的一錢糧票,、1975年新疆的一厘米布票……除此之外,,還有1961年寧夏的半兩棉花票、1963年上海的二錢半糧票,、1974年江蘇的二錢糖票等,。一分油票大概就是一滴油,去食堂吃飯時買一個菜就給一張油票,;一錢的糧票只能買到十幾粒米;三錢肉票就是薄薄幾片肉,;二錢糖票也就指甲蓋大一點糖……那時候上海特有的是抹布巾票,,今天看來其實就是粗麻袋布,可在當時只有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才有,,一般家庭就拿舊衣服做抹布,。 在胡申南的收藏本里,還有0.1塊的皂券,、0.4盒煙票……這些“面值”甚至都不足整數(shù)的票券記錄的是當時物資極度匱乏的真實面貌:人們只有集齊多張票券,,才能買到實物。 一枚枚票證仿佛一個個故事,,將胡申南夫婦倆拉回了過去的歲月,,老伴樓靜年回憶說:當時糧食局發(fā)糧票都是有限額的,每個月學生發(fā)32斤,、嬰兒5斤,,成人則根據(jù)工作分類,沒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婦女只有25斤,,體力勞動者50斤,,其他工作的是32斤。糖、油,、肉等基本都是每月每人半斤,。懷孕的婦女國家會發(fā)給她6尺布票,用來做孕婦穿的大褲子,。 “平時是絕對吃不到雞鴨的,,有客人來了,家里會把雞鴨拿上桌,,可也只是讓小孩看看,;想買魚的話凌晨兩三點就要去排隊;有時候同時要買幾樣東西,,就得一家人都早早去排隊,,還會搬塊石頭占位置�,!� 改革開放初期,,臺鐘、手表,、黑白電視機這類物件的票證開始出現(xiàn),。當時要想買這些東西,光有錢是買不到的,,得先到單位登記排號,,一個單位里一季度只能派到一兩張票,可是并不確定來的是什么票,,只有來的票剛好是你想買的東西,,號碼又恰好輪到你了,才能拿錢去買,。 那時候結(jié)婚講究‘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趕著要結(jié)婚的,,只能和當季排到票的人說情,就這樣,,在上世紀80年代初,,胡申南家里有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機�,!澳菚r候家里就拿塊彩色玻璃放在黑白電視機前面,,再拿個放大鏡用,看到又‘大’又是‘彩色’的人物,、畫面,,就很開心,。” 胡家有一兒一女,,分別為29歲,、34歲。女兒對票證還有一些印象,,兒子常常會翻看家里的收藏,,卻老是疑惑,不相信有這些東西存在,,但又是真真切切的實物,。“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票證就十分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物件、商店里五花八門的商品,、社會上豐富多彩的娛樂休閑……” 胡申南說:“我的子女現(xiàn)在每人都有好幾張卡:銀行卡,、超市消費卡、飯卡,、公交卡……年輕人喜歡‘瀟灑一揮’,,我自己雖然只有一張工資卡,卻也什么都能買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