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記者張燕輝看來,,中國國際時裝周10年的變化很難用一兩句話能說明白,因為近10年中國時裝界并未如1987年至1997年那樣發(fā)生“跳躍性”的轉變,,而更多的是內涵,、細節(jié)層面的變化,。至今,很多細節(jié)仍令張燕輝歷歷在目,,難以忘卻,。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些遞漸的變化,那就是“國際化”,。 張燕輝,,2006年中國國際時裝周最佳攝影師,作為新華社攝影部中國新聞編輯室主任,,他曾多次參與,、指導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攝影報道。其實,,張燕輝對時裝界的關注由來已久,,1987年,,我國第一位模特獲國際大賽冠軍時,張燕輝便開始跟蹤報道,,并就此結下了與時尚界的緣,。 上世紀90年代末,張燕輝被派駐香港,,幾年后重回北京,,重回時裝周的他,,發(fā)現(xiàn)中國國際時裝周已經(jīng)非常貼近國際水準,。“當時現(xiàn)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內地時裝秀的專業(yè)水平已經(jīng)非常接近香港,。雖然我沒有去過歐洲國際時裝周,但是,,在短短幾年間,,內地的時裝周已經(jīng)發(fā)展為能與香港時裝周比肩的國際秀展,可見它的成長速度之快,�,!睆堁噍x說。 “直觀地看,,時裝周有很多表現(xiàn)形式上的變化,,T型臺的設計越來越大手筆,也越來越‘燒錢’,;走秀不再拘泥于走‘貓步’,,還會加入舞蹈、體育運動表演等元素,�,!绷顝堁噍x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模特并非是走著“貓步”完成的出場,,而是躺在花叢中,,動作不多,但與那場表現(xiàn)人與自然主題的秀展十分契合,。 除了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服裝本身的變化也沖擊了傳統(tǒng)的審美。張燕輝回憶道:“不僅是面料,,金屬,、絲、麻,、花草都被穿在了模特身上,�,!� 與此同時,設計師和模特的變化也清晰可見,。張燕輝告訴記者,,1997年、1998年中國國際時裝周邀請國外的設計師和模特較多,,而近幾年,,基本上都是本土的設計師和模特在唱主角。與此同時,,時裝周上獲獎的模特也越來越符合國際上對東方模特的審美標準,,設計師們的作品則越發(fā)彰顯東方文化。 張燕輝回憶說:“剪紙,、兵馬俑等以東方文化為主題的設計都曾在時裝周的設計大賽上拿過獎,。此外,男服展示逐年加大,,且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西服,。以前,男服展示只占1/10,,現(xiàn)在可以達到3/10,,這也是在向國際化靠攏�,!� “中國國際時裝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越來越大氣,,設計的作品大氣,舞臺大氣,,燈光,、音響、表演的加入,,使得服裝秀更像是一臺晚會,。” 在與張燕輝的對話中,,這位資深攝影記者反復在強調的即是“時裝周的國際化”,。 作為攝影記者,張燕輝對同行們的變化也十分留意,�,!吧鲜兰o90年代那會兒,拿專業(yè)相機的記者還很少,,現(xiàn)在滿場架的都是‘長槍大炮’”,,也正是這份敏銳的觀察,使得張燕輝憑借以攝影記者陣容為背景的作品《攝影長城》獲得了2005年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新聞類攝影比賽最高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