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盛集團昨日宣布,,已于6月1日將30.3億股工商銀行H股出售,套現(xiàn)約148億港元,。至此,,從去年年底至今5個月時間內,共有7家外資機構先后拋售中資銀行股份總計401.95億股,,套現(xiàn)1185.82億港元,。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金融危機已導致多國經(jīng)濟面吃緊,,多數(shù)外資機構急于回籠資金填堵國內窟窿,,紅籌股不可避免地成為他們的“提款機”。 據(jù)記者了解,,從去年12月31日瑞士銀行出售中國銀行H股以來,,至今5個月的時間內外資機構已經(jīng)分兩批對中資銀行進行減持。 今年一季度,,瑞士銀行,、美國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3家外資機構宣布減持。去年的最后一天,,瑞士銀行出售33.78億股中行H股,,套現(xiàn)8.08億美元,折合約62.631億港元,;今年1月7日,,美國銀行以每股3.92港元的價格拋售建設銀行56.23億股H股,套現(xiàn)220.42億港元,;
1月14日,,蘇格蘭皇家銀行將持有的中行108.1億股H股全部拋售,套現(xiàn)約24億美元,,折合約186億港元,。 進入二季度,外資減持股份數(shù)量似乎有所減少,,但套現(xiàn)資金大幅上升,。4月28日,德國安聯(lián)集團減持32.16億股工行H股,,套現(xiàn)124.14億港元,;4月28日,美國運通公司減持6.38億股工行H股,,套現(xiàn)24.63億港元,;5月12日,美國銀行再次將持有的135億股建行解禁H股出售,,涉及資金約73億美元,,美國銀行大賺420億港元。緊接著就是本次高盛的“意外”減持,。 公開資料顯示,,高盛之前共計持有164.76億股工行H股股份,占比為4.93%,是工行最大外資股東,。今年3月底時高盛曾承諾,,將其所持有工行H股當中的80%股權(即131.81億股)禁售期延至明年4月28日;而剩余20%股權(即32.95億股)則于今年4月底解禁,,當時高盛發(fā)言人曾聲明“并不急于賣股”,。而高盛集團副董事長麥克·埃文斯半個月前在出席陸家嘴(24.79,0.17,0.69%)論壇時,還明確表示不會減持工行股份,。但此后不久,,即傳出高盛為工行股票尋找買盤的消息。 “從這些情況看,,高盛此次減持并不算意外,,因為按照相關要求,機構減持會提前一周通知銀行,。而且從減持當日的股價看,,高盛并沒有得到利潤的最大化。
”對于上述情況,,相關分析師這樣表示,。數(shù)據(jù)也顯示,,高盛減持當日,,工行H股股價較前一日的收盤價5.11港元有4%-6%的折讓。另有消息稱,,本次減持股份已“悉數(shù)由大型機構承接,,沒有流向二級市場”,市場估計主要由中資機構接貨,。 雖然這些減持都發(fā)生在外資機構限售股解禁之后,,但動輒數(shù)百億股的拋售“力度”仍令市場感到“揪心”。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xù)蔓延的情況之下,,外資機構減持H股似乎也是無奈之舉,。據(jù)相關人士透露,外資機構“撤退”并非看空中國股市,。自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深受資金困擾的歐美銀行,一直把所持有的廉價中資銀行股作為“救兵”,,同時將香港股市作為“提款機”,,以補充流動資本金。 對此,,中央財經(jīng)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這是發(fā)達經(jīng)濟國家去杠桿化進程正在加速的體現(xiàn)。據(jù)其介紹,,杠桿化是借別人的錢,,來幫自己賺錢的一種方式,,去杠桿化強調的是取消“借別人錢賺錢”的模式,加快資金回籠,。而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中資銀行對外資股東減持的態(tài)度均表示這是“市場行為,,可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