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央行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3.75%,,這是該行自10月以來連續(xù)三次加息,。我們認為,這足以說明全球經濟率先復蘇的澳大利亞已經開始體驗通脹壓力,,而開始采取實質性收緊動作,,但這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具備實質性緊縮意義。
各國退出政策將不同步
澳大利亞作為在本輪金融危機中最先復蘇的國家,率先連續(xù)加息是現(xiàn)實的選擇,。 正如澳央行稱,,得益于消費者信心增強和全球對鐵礦石等原材料的需求,該國經濟將進入新一輪上升通道,。數(shù)據(jù)顯示,,澳大利亞當?shù)馗黜椊洕鷶?shù)據(jù)正逐步企穩(wěn),其中9月零售銷售月率下跌0.2%,,較今年2月低谷-2%已有明顯收窄,;同時其第二季度GDP年率增長0.6%,而另一方面通脹壓力已有所體現(xiàn),,如截至今年9月,,澳大利亞通脹率為1.3%,接近澳大利亞央行2%至3%的通脹目標水平區(qū)間,。市場預期澳大利亞央行將在2010年初進一步上調利率,,并于明年中旬升至4.5%。 澳大利亞的連續(xù)加息可能還會得到其他經濟復蘇程度較快國家的呼應,,如印度,,近期數(shù)據(jù)顯示,印度第三季度GDP較上年同期增長7.9%,,增幅高于上個季度的6.1%,,這是印度自1996年發(fā)布季度經濟數(shù)據(jù)以來,季度增幅最大的一次,。該國曾于10月27日已經上調了銀行的準備金率,,市場預期印度央行很快也會加息。 盡管如此,,我們仍認為它們的加息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具備實質性緊縮意義,。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大都屬于金融危機中的邊緣國,普遍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潛力,,過去也一貫維持著較高的利率水平,,它們雖然在金融危機中也受到了一定沖擊,但之后卻更多受益于各國為拯救全球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全球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危機減弱之際,,盡快將利率調整到中性水平以保證經濟增長的持續(xù)性和通脹的可控性。 對于大多數(shù)金融危機中心國來說,,金融危機令它們的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tǒng)遭遇了巨大打擊,,如今雖然在政策的救助下有所恢復,但是受制于失業(yè)率上升,,金融系統(tǒng)信貸功能沒完全恢復等因素影響,,經濟過度到自主性復蘇仍需要較長時間的政策扶持,,因此加息也就需要等更長的時間。 這就造成全球刺激經濟政策退出的不同步,。它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如以美國代表為主的金融危機中心國仍將在相當時間內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就使得諸多資金可能更多流入率先復蘇的國家以賺取套息收益,,這反而進一步增強了該國的流動性,,加大該國資產泡沫壓力。這種情況時間持續(xù)越長,,未來一旦美國加息,,可能就會給這些國家的經濟以及金融系統(tǒng)造成更大的傷害。
中國央行加息仍待時日
中國也是全球經濟最先復蘇的國家之一,,本也應該在全球率先加息,,但是對于央行來說卻難以自主決定加息。 首先,,中國雖然不是金融危機的中心國,,但卻是最受累于危機的國家之一,中國出口增長遭遇巨大沖擊,,因此,,只要歐美國家不明顯復蘇,中國出口未能明顯好轉,,中國就很難下定決心實行緊縮政策,。如果貿然加息,在出口還沒明顯好轉,,投資轉消費的結構政策也難以短期實現(xiàn)之際,,這可能會增加經濟探底的風險。 其次,,加息對于中國這個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的國家來說,,從來就不是緊縮的最先使用工具。這是因為驅動中國經濟過熱的因素往往內生于中國市場體系中的結構性缺陷,,如要素市場價格過低,市場化程度不夠,,一些經濟體特別是國有企業(yè)對于利率不敏感等,。在這些結構性缺陷沒有完全解決之前,作為總量緊縮政策的加息未必是抑制經濟過熱的最主要工具,。而如果選擇過早加息,,往往反而會抑制結構的改善,如加息后會抑制政府需要扶持的民間投資和消費的增長,,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 因此,,中國央行往往相比于其他大國央行加息要更加滯后,這就不得不以增大國內的通脹壓力和預期為代價,,但鑒于工業(yè)品領域由于產能過剩等原因還難以持續(xù)出現(xiàn)價格上漲,,這種通脹壓力以及預期將更多體現(xiàn)在具有較高利率敏感性的資產價格持續(xù)上漲方面。對于這種類型的通脹管理,,無疑是對政府提出的巨大挑戰(zhàn),,政府需要更快的實施結構調整政策,以疏導更多的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提升經濟發(fā)展水平才能化解資產泡沫的危機,,而這也是當前政府更多強調經濟結構調整以化解通脹壓力的用意。
(作者單位:民族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