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增長基礎還不牢固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應該堅持
●當前通貨膨脹壓力并不明顯 ●應該對信貸的結構進行調整
我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逐季加快,,積極財政政策功勞是第一位的。貨幣政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寬松的信貸,,為財政提供配套資金,是配合性的,。
現(xiàn)在,,對靠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不可能持續(xù)太久這一點,各方已無疑義,。而因為經濟尚未根本好轉,,財政增收十分困難,今年財政收入就連續(xù)數(shù)月下滑,。增值稅轉型還將繼續(xù),,所得稅調整也沒有完成,這些都是財政減收的因素,。偏偏在此節(jié)骨眼上,,本來就欠完善的社會保障支出更需加強,增加支出的因素似乎更多,。財政已拿不出太多錢刺激經濟了,。
財政政策有效的基礎,是乘數(shù)效應,,即“四兩撥千斤”,。特別是財政投資能夠引起民間投資的鏈條式跟進。現(xiàn)在看來,,財政支出的乘數(shù)效應似乎不大,,這也是繼續(xù)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阻礙。而在財政政策力度衰減后,,如果貨幣政策再調轉方向,,從適度寬松轉而收緊,以控制通脹,,已經形成的經濟增長趨勢,,就有可能逆轉。因為我們一直強調,,經濟增長的基礎還不很牢固,,經濟增長靠的還是政策性的“輸血”,自身增長機制尚未完全康復,,隨時可能反復,。
通貨膨脹需要有預期管理,,未雨綢繆自是十分必要,但是,,管理預期,,不應理解為通脹潛在壓力已成現(xiàn)實。因為在中國,,抑制通脹的力量,,向來遠大于引發(fā)通脹的力量。所以,,筆者的意見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該堅定不移,,以便為經濟繼續(xù)復蘇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持,,貨幣政策應該調整的只是信貸結構。
具體理由,,筆者列出如下五點,。
第一,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在經過大規(guī)模壓縮,,調整行業(yè)結構后,鋼鐵業(yè)上個月的總產量,,還是歷史第二高,。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造船及大豆(資訊,行情)壓榨也有類似問題。就是曾被認為是新興行業(yè)的多晶硅和風能設備,,也剛剛被發(fā)改委列入了產能過剩行業(yè),。同時,農產品(000061,股吧)今年又是大豐收,,豬肉等食品類的供給比較充裕,,CPI上漲明顯缺乏基礎,。今后幾年的基本態(tài)勢恐怕還是如此: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哪能一蹴而就呢,。
第二,出口還在大幅度下降中,。在美歐日經濟恢復增長前,,出口降勢不會改變,即使外部經濟條件轉好,,增加出口也沒多大指望,。出口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脹壓力。
第三,,居民消費依然不振,。居民消費增加,是一切政策起作用的根本保證,。但時至今日,,居民消費增加并不見多少起色,而未來的預期至今也并無根本好轉跡象,。
第四,,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的上漲與通脹沒有關系。證券市場上漲,,與通脹沒有關聯(lián),,因為通脹計算的是商品和勞務,不是資產價格,。同時,,新建房屋價格也不計入CPI,住房是商品,,但在高房價地區(qū),,房屋主要是作為金融資產炒作的,也與CPI沒有關聯(lián),。從資產價格膨脹,,到CPI上升,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眼下還不具備足夠條件,。緊縮信貸,將有可能打擊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
第五,,未來的通脹可能是輸入型的。也就是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傳導到國內市場,,但這又取決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狀況、美元的變動趨勢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走勢,。這一切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不能把政策導向建立在含有太大不確定的預期之上。預測石油和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從來都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基于以上分析,通脹顯示的壓力并不明顯,,貨幣政策不需要從寬松中退出,,但卻需要有結構性的適度調整,。下一步,信貸資金主要應投給中小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這還可以彌補財政政策的短板,,增加乘數(shù)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