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1-09 江蘇 吳學安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日前(1月5日)舉行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預計2008年中國財政收入將突破6萬億元,。同時根據財政部的最新統(tǒng)計,2008年1至11月,,全國財政收入結余超過1萬億元,。與過去幾年相比,在繼續(xù)保持了較快總體增長速度的同時,,中國財政收入增幅呈現(xiàn)出明顯的前高后低走勢,。這與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曲線相合,且2008年下半年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的趨勢將延續(xù)到2009年,。預計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將明顯下降,,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會比較突出。 從2007年的5萬億元到2008年的6萬億元,,雖說從增長幅度上看,,相比2007年,,2008年的數字顯得有些遜色——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5.1萬億元,增長32.4%,;而從5.1萬億元到6萬億元,,增幅只有18%左右,但從增長絕對值——9000億元來看,,仍是相當可觀的,。更不用說,與2008年居民收入相比,,18%的財政收入增幅,,依然遠遠高于前者。因為,,2008年國內居民收入增長率僅為7%,,比2007年下滑一半左右。 從更遠的時間跨度看,,1978年到2007年,,中國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加到51322億元,30年間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14.1%,。但另一種現(xiàn)象也不容忽視。與30年來中國GDP的年均增速9.6%相比,,財政收入增長是前者的1.5倍,。這無疑是經濟發(fā)展成果分配過分向政府傾斜的結果。尤其是近5年,,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8%,都遠遠低于財政收入的增幅,。財政收入增長一枝獨秀,,固然能夠為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但財政收入在GDP中占比過高,,勢必造成對民眾收入的過度擠占,,不僅影響民眾的消費能力,也會對民生必需保障帶來負面影響,。 自10多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國內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已由60%以上逐年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此次華爾街金融風暴發(fā)生后,,國家及時出臺了4萬億投資計劃,,繼續(xù)把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作為經濟轉型的方向,如此必然要求加大財政對民生保障的支出。而政府能否履行民生保障的財政職責,,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依靠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來實現(xiàn)。 客觀地講,,民生開支在我國整個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尤其是政府對基礎設施等硬投資的偏好,以及政府行政支出的增加,,都會導致偏離公共財政民生保障的方向,。政府要加大在公共投入尤其是民生保障領域的投入,既需要通過減稅,、促進就業(yè)增加居民收入,,更需要完善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讓廣大居民有錢消費、敢于消費,,才能啟動“內需時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