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最難回答的問題恐怕是“高油價”,,它讓擅長于長期價值分析的學者們備覺無奈,,讓精通于短線操盤技術的投資家們暈頭轉向。
造成這種“混沌”局面的原因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首先,,高油價的形成機理和以往不同,,錯綜復雜,,很難用單一的商品供需短缺、市場壟斷,、投機操作,、油價補貼或經濟周期等理由來讓人信服;其次,,采取對策的少數(shù)國家(比如中國等)很難立刻收到或期待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油價下跌效果,;第三,中國對外依存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和制度不全的資本市場環(huán)境,,很難判斷取消油價補貼的政策改革——不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利空或是利多都顯得論據(jù)實足,。 不管怎樣,大家普遍認為,,高油價和環(huán)境破壞等全球問題一樣,,僅僅是一種令人擔心的災難“前兆”之一,如果對它的形成機理,,在全球范圍內沒有做充分的研究和足夠的重視,,那么,它必然會從另外一個渠道,,或以另外一種方式,,從某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損失”,演變成世界經濟不可抗拒的“硬著陸”,。也就是“多米諾效應”——借助經濟全球化的相互依賴通道,,讓災難從發(fā)達國家波及到發(fā)展中國家,也可以從發(fā)展中國家滲透到發(fā)達國家,。 這樣判斷或“假說”來自于下面的一個邏輯推斷: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果導致世界經濟失衡,,引發(fā)全球流動性過剩,從而造成活躍的金融創(chuàng)新與實體經濟發(fā)展脫節(jié),,以及貨幣政策的不對稱和國際協(xié)調機制的失靈,,進一步導致世界經濟動蕩加劇。 具體而言,,經濟全球化在為全世界創(chuàng)造越來越多的財富和提高越來越強大的經濟效率的同時,,我們忽視了它也存在巨大的“負”外部性。世界經濟失衡就是最典型的不良后果,,“入不敷出”的風險與日俱增,。 在世界經濟失衡的環(huán)境下,流動性過剩的“單邊”放大機制和實體經濟周期的“雙邊”調整機制變得越來越不吻合,,這使得各個主權國家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經濟的穩(wěn)定性,,不斷地去強化自己的貨幣政策,以沖銷匯率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等過度的波動。結果,,在金融創(chuàng)新加快的過程中,政策干預的這種正面效果會變得越來越弱,,反而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推波助瀾的“幫兇”效應,,使流動性過剩及其影響變得越來越大。 而金融創(chuàng)新活動的加速,,確實在世界經濟失衡的環(huán)境下,,為一部分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控制風險工具,,但同時,它又為另一部分人放大世界經濟失衡所造成的各種風險(近年來,,套息交易和杠桿交易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猖獗盛行,,主要是因為金融創(chuàng)新活動的高漲使得這些投機戰(zhàn)略的交易成本大大下降,而風險轉嫁能力卻在大大提高),。從美國次貸危機,,就能看到金融創(chuàng)新“雙刃劍”的兩面寒光。 由于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水平,、資源稟賦和增長路徑等的巨大差異,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經濟失衡的問題,,以及金融創(chuàng)新在世界經濟失衡環(huán)境下,,放大流動性過剩的規(guī)模及其影響的問題,各國之間無法產生由激勵相容帶來的高效率政策協(xié)調機制,。 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失衡的風險仍不斷積累,人們卻難言合作,。惟一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能成為這場“大地震”的第一個殉難者,。 事實上,,高油價只不過是全球風險積累的某一個“前兆”(高油價挺過去了,還可能出現(xiàn)其他形式的價格泡沫),。單靠中國單方面取消油價補貼的做法,,并不能解決高油價形成的本質問題(雖然中國原油的消費近期在全球范圍內增長最快,但美國卻是當今原油最大的消費國,,而且原油的對外依存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只不過這一舉措可能減少中國方面風險承擔的規(guī)模,提高市場運行機制的效率,。 說到底,,中國取消油價補貼的政策,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世界經濟失衡的狀況,,也無法減少全球流動性過剩的程度,,以及遏制高風險環(huán)境下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進行金融創(chuàng)新的強大欲望,當然也就無法遏制機構投機者放大流動性過剩的“尋租”行為,。除非相關國家互相積極溝通信息,,互相合作,采取“對稱”的綜合干預措施和共同的監(jiān)管模式,,否則,,風險分擔的“公平性”就無法達到,。到頭來,誰能從全球經濟“地震”中幸存,,就要看各自“經濟結構”的承受力了,。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