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xié)調好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
●提高資金的效果擴大保障面
●靠制度安排改善信息不對稱
●防止城市居民嚴重階層分化
中國現(xiàn)行住房保障模式盡管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著眾多比較嚴重的缺陷,,例如官員尋租與監(jiān)管乏力問題,保障機會的錯位配置問題,,住房市場價格雙軌制與信號失靈問題,,集中建設給居住者帶來的工作,、就學、養(yǎng)老不便問題,經濟適用房的超標準供應問題,,廉租房供給的空白問題等等,。 我認為,在完善住房保障模式過程中,,要放眼世界,,借鑒國際經驗,但還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一,、規(guī)范政府職能,,協(xié)調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中國正由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處于由舊的有序狀態(tài)向新的有序狀態(tài)轉變的過程,,其間由于舊的管理體制已經被打破,新的管理體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出現(xiàn)一些政府職能的缺位,、越位、錯位等問題在所難免,。但是,,出現(xiàn)問題的必然性并不等于問題存在的合理性。要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政府的職能必須轉變,、調整,該加強的一定要加強,,該削弱的務必削弱,。該管的要管,不該管的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這是規(guī)范和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的基本前提,。要盡量避免政府既做規(guī)則制訂者、“裁判員”,,同時又做運動員的情況,。政府既要發(fā)揮社會保障職能,不缺位,,確保家家有房住,,但也不能越位、錯位,。如果該管的事情沒有管住,,不該管的又亂管,就會傷害市場,。 二,、提高保障資金的利用效果,,并盡量擴大保障面。住房保障的實質,,就是要由政府承擔住房市場價格與居民支付能力之間的差額,,提高部分低收入、無收入家庭對住房的支付能力,。但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由于受到國家和地方財力的限制,,可用于社會保障特別是住房保障的資金必然是一個有限量,。這樣,可保障的人口數(shù)量就受到限制,,保障的人越多,,保障的力度就越小。另外,,這些需要幫助的家庭由于收入水平不同,,購、租住房的支付能力相互差別很大,。因此,,在住房保障制度的重新設計中,應使保障水平體現(xiàn)出明顯的層次性,,在照顧窮人和擴大覆蓋面之間搞好平衡,。 三、改善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更好地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需要,。住房保障可以看作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是這種公共產品的消費者,。這種公共產品的供給也存在一個質量,,也就是消費者的滿意度問題,這個問題的形成與供求雙方信息的掌握有直接的關系,,不管是采用實物補貼方式還是貨幣補貼方式。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指的是市場上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量不等或不一致,,由此導致市場交易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改變制度安排來改善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使政府掌握的信息量能基本與其履職要求相符合,以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運行質量,。 四,、防止城市居民的嚴重階層分化,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是防止城市居民發(fā)生嚴重的階層分化,,改造“貧民窟”,,并預防新的“貧民窟”出現(xiàn)�,!柏毭窨摺笔恰俺鞘胁 钡牡湫捅憩F(xiàn)形式,,各個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幾乎都會遭遇到這個問題。這種“城市病”的典型特征是眾多的人口擁擠在“臟,、亂,、差”的有限空間中,住房緊張,、交通困難,、失業(yè)人口多、治安差,、犯罪率高,。甚至紐約、倫敦,、巴塞羅那這些著名的國際化都市現(xiàn)在也存在著“貧民窟”,。中國要建設和諧社會,就要努力改造舊城區(qū),,并預防新的“貧民窟”出現(xiàn),。從政府規(guī)劃角度,最好引導城市高,、中,、低收入家庭混和居住。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今天看這些福利房是對低收入人群的福利,,以后會發(fā)現(xiàn)將累及整個城市發(fā)展的進程,并且造成第二次資源浪費,。在新的住房保障模式設計中,,必須考慮到這個問題,防患于未然,。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