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夕,,位于福州軟件園內的升匯集團總部大樓被福州市法院人員貼上了封條,目前司法機關正對其涉嫌虛報資產,、掏空并購企業(yè)等行為展開全面調查,。至此,號稱資產過百億元,、在5省大肆收購國有大中型紡織化纖企業(yè)的“化纖大鱷”正式倒閉,。有關人士認定,被其收購的多家企業(yè)因此陷入困境,,超過10億元的銀行貸款將難以收回,。 編織產業(yè)整合神話“降服”地方政府、廉價收購老國企,,控股上市公司,、變現資產或向銀行抵押貸款,并通過不法手段流入個人腰包,,這就是升匯集團“畸形做大”最終倒閉的路徑圖,。
6年資本神話1750萬元變100億元
在福州軟件園內有一幢依山而建的大樓,這就是升匯集團的總部,。3月6日上午記者在這里看到,,曾有上百員工上班的升匯總部已是門可羅雀,寬大的玻璃門被貼上了法院封條,。透過緊鎖的玻璃門,,人去樓空的雜亂場面清晰可見。 “以前最多有幾百人上班,,現在全走了,,據說是個騙子公司,欠了很多錢”,,軟件園的一名保安告訴記者,。 被稱為騙子公司的升匯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陳永妃是閩西永安市人,最早在當地經營一家小貿易公司。1999年,,陳永妃參與永安紡織廠的破產拍賣后,,成立了永安升匯紡織有限公司。2001年,,陳永妃介入了廈門市兩家紡織國企的重組,,還因此獲評“2003年度福建經濟人物”,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升匯公司先后又入主了安徽裕中紡織股份公司,、丹東化纖集團、湖南金迪化纖有限公司,、遼寧錦化集團等多家紡織化纖行業(yè)的重量級老國企,。幾年內,就成功控股了2家上市公司,,托管1家三板上市公司,,擁有100余家下屬企業(yè),職工超過2萬人,。無序收購加速了升匯資產的擴張,。公開資料顯示,集團總資產2003年達50億,,2004年擴大到69億,,2005年100億。這樣的資產規(guī)模,,在當時福建民企中名列第一,。從1750萬元收購永安紡織廠,發(fā)展到控制百億元資產,,短短6年時間內,,陳永妃演繹了一個令人咋舌的資本神話,并登上了
“2005年胡潤中國富豪榜”,。 升匯“降服”一個個地方政府的是其宏大的產業(yè)整合計劃,。升匯集團宣稱,要用先進的升匯模式“整合國內紡織行業(yè)”,,并描繪出動人的10年發(fā)展前景,。升匯集團還特別聘用了一幫專家學者,打造了一套“中外兼融”的管理理論,,大肆吹噓“升匯特色”的運作模式:關系重于要素,、模式重于事實。就是這樣一套看來近乎荒謬的說辭,,竟讓升匯一路披靡。陳永妃等人每到一地,地方領導都敬若上賓,。
“空手套白狼”掏空并購企業(yè)
升匯專門收購經營困難的老國企,,因此在業(yè)內被稱為“專吃爛蘋果”,而這恰恰是其“做大”的訣竅,。這些老國企一般都有較多的土地和固定資產,,負債也較多,一評估都是負資產,,在地方政府眼里是包袱,。對升匯來說,不用拿出多少真金白銀,,地方政府也樂意相送,。 2003年6月,升匯收購東北地區(qū)一家大型化纖集團,,最后的成交價是1650萬元,。一位了解底細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當時評估是負資產,,最后以1650萬成交,,看起來是溢價收購,這樣國資部門的審批關就好過,。其實已經與地方政府達成協(xié)議,,1650萬元事后返還,升匯并沒有掏錢”,。 升匯采取最多的是承債式收購,,即將應付款項以債務形式先承接下來,暫時并不支付現金,。2003年升匯集團與湖南省有關部門達成協(xié)議,,并于2004年9月收購了湖南金迪化纖有限公司這一國有中型企業(yè)。按照雙方達成的“優(yōu)惠”的股權轉讓款支付約定,,升匯只需付給湖南省國資部門1.5億元,,而且是每年兩次分10年付清。 升匯入主每一個企業(yè)后,,都要“重建架構,、再造流程”,其中關鍵一步是將財務權收到升匯總部,,從原材料購買到日常的資金使用,,都必須通過總部調撥。這樣每個企業(yè)只相當于集團的一個生產車間,,資金牢牢被總部把握著,。 升匯內部的員工告訴記者,升匯用最低的投入維持生產,根本不兌現收購前增資擴產的承諾,,想的都是如何變賣資產,。據介紹,升匯收購的企業(yè)不少當年就實現了盈利,,靠的就是變賣企業(yè)的生產設備,。2006年12月,上市公司丹東化纖發(fā)布公告稱,,中國證監(jiān)會對大股東占用公司資金問題正在進行調查,。升匯入主丹化集團后,以大股東的優(yōu)勢間接控制了上市公司,,通過對財務權的控制,,將企業(yè)資金“抽干”。專業(yè)人士分析認為,,丹東化纖被占用的資金在5億元左右,。
坑了企業(yè) 損了銀行 富了個人
雖然陳永妃是升匯集團董事局主席,但對資本運作的一套并不熟悉,,而躲在其身后的CEO梁健才是升匯一系列掠奪行為的“操盤手”,。一位接近梁健的內部員工說:“在資本市場摸趴幾年后,梁健等人發(fā)現,,與掏空國企相比,,銀行的錢才是最好賺的�,!� 升匯集團在入主湖南金迪后,,不僅沒有掏出真金白銀,而且還將該公司一塊地抵押給了銀行,。升匯在中國銀行廈門分行共貸款5億多元,,2006年下半年,被中國銀行廈門分行提起訴訟,。由于關聯(lián)擔保,,湖南金迪、安徽裕中,、丹化集團等多家企業(yè)也都成為共同被告,,被升匯拖下了水。另外,,中國建設銀行湘潭市支行,、丹東市一家商業(yè)銀行也將升匯告上了法庭。據估算,,升匯在各地的多家銀行的貸款超過10億元,,隨著升匯的倒閉,,銀行的損失將難以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在升匯做大過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可謂“成也銀行、敗也銀行”,。銀行貸款的鼎力支持,曾助長了升匯“跑馬圈地”的底氣,,而最后正是銀行的紛紛起訴,,引爆了其財務危機。廈門國家會計學院的一位研究人士說:“紡織化纖本是微利行業(yè),,可升匯的資產一年幾十億地增長,,升匯做假賬在資本市場廣為知曉,銀行專業(yè)人員也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問題,。但大筆錢還是貸出去了,,其中的貓膩又有誰人能知�,!� 升匯集團變現企業(yè)資產,、抽走流動資金、從銀行騙取的貸款都哪里去了呢,?這位知情人說,,一是通過關聯(lián)賬戶進了幾個股東的腰包,二是用于收購過程中的“行賄成本”,,三是由高層管理人員揮霍,。 在升匯集團內部有個太平洋創(chuàng)業(yè)投資公司的離岸公司,占集團20%的股份,,該公司股東正是集團4名高管人員,,每年都從所謂的“利潤”中分紅,大筆資金“合法”流進個人口袋,。一位員工說:“由于是離岸公司,,這幾個人并沒有出多少錢,相當于入了干股,�,!� 并無多少實力的升匯在“攻關”上卻是不惜成本。升匯的股東和高管分別具有國企,、銀行,、證券、政府部門的背景,,在升匯集團,,竟有多名地方經貿委領導出身的管理人員,。升匯集團對被收購企業(yè)所在地政府官員的來訪,歷來以最高規(guī)格接待,�,!翱梢哉f,來過一次福建就是升匯的人了”,,升匯的一位員工說:“一個從事收購業(yè)務的中層管理人員,,一年的招待費就有幾十萬,送禮都是壽山石等高檔工藝品,,還有2萬多元的勞力士手表,。如果是公司幾個高層出馬,手筆還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