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閻良城區(qū)向東南走10多公里,,便到了閻良武屯鎮(zhèn),,即秦之古都櫟陽遺址所在地。這里是歷史上商鞅變法地,,也是今日閻良人的精神圣地,。
記者來到這里看到,,櫟陽遺址所在在地的地表上已無遺跡可尋,入目的是一塊塊整齊的農(nóng)田,�,?脊艑<腋嬖V記者,櫟陽城的遺物都在地表以下1.5米至2米,。建國以來,,考古人員曾三次到這里勘探,、挖掘,基本了解了城址的分布范圍,,包括現(xiàn)在閻良的關莊,、新義、東西黨家,、南丁,、華劉、湯家等7個自然村落,,東西寬1801米,,南北長2232米。在這遺址范圍內(nèi),,考古人員挖掘出一般居址和手工作坊遺址15處,,及一部分陶、石,、銅,、鐵器。其中,,以陶器數(shù)量和種類最多,,分為磚、瓦,、水管,、容器和器具5種,發(fā)現(xiàn)有陶文戳印的陶器4件,,有2件陶罐陶文戳印于外壁近底部,,陶文清楚地寫明為“櫟市”,這有力說明了這里正是秦之古都櫟陽遺址所在地,。
讓考古人員和歷史專家特別興奮的是,,考古還很好地發(fā)掘出了櫟陽城的南門遺址。其門道一個,,長13米,,寬5.5米。門址西邊有一南北13米,、東西4米,、殘高0.35米的夯土墩,其南端西側(cè)連南城墻,。據(jù)史載,,公元前359年,商鞅在變法前曾在櫟陽市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徙木賞金以取信于民,。櫟陽城的南門遺址,,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場偉大改革的開端。
商鞅雖是衛(wèi)人,,但由于在櫟陽變法,,今之閻良人都把商鞅視為自己的“鄉(xiāng)黨”。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改革家,,閻良人在武屯鎮(zhèn)櫟陽遺址上為其樹立雕像,,并把商鞅的改革精神作為自己的發(fā)展動力。
讓閻良人最津津樂道的商鞅改革精神,,是他改革的堅定性,。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獎勵軍功,,觸及了奴隸主階段的利益,,引起貴族的強烈反抗。新法施行一年便遇到阻力,,“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多以千數(shù)”,。當時太子也犯了法,商鞅深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舊傳統(tǒng),嚴懲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從此再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新法。商鞅改革的堅定性,,使得法令得以順利實施,,秦國從此大治,致使“天子致伯,,諸侯畢賀”,。
目前,國內(nèi)各項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區(qū),,沒有商鞅變法堅定的改革精神,,改革要取得徹底成功也是非常困難的。現(xiàn)在,,一些閻良的有識之士已準備把櫟陽古城打造成中國改革的精神圣地,。史載,商鞅變法推行10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閻良人也希望,,現(xiàn)今之中國能通過徹底的改革,能“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成為世界一流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