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公安部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數(shù)位知名法學專家召開了危險駕駛相關法律修改專家論證會議,,就如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酒后駕車行為的懲處,、是否要在刑法中增設危險駕駛罪等展開了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決定將原定10月15日結束的整治酒后駕駛專項行動延續(xù)至今年12月底,。據(jù)了解,自8月15日公安部部署在全國開展嚴厲整治酒后駕駛交通違法行為專項行動以來,,專項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有一部分駕駛人無視法律法規(guī)“頂風作案”,酒后駕駛導致交通事故仍時有發(fā)生,。
酒后駕駛仍然屢禁不止,是否因現(xiàn)有處罰措施過輕,?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又是否有需要完善之處,?專家們認為,當前在追究酒后駕駛行為法律責任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法律責任過輕,。
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酒后,、醉酒駕駛行為僅是罰款、暫扣駕駛證和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酒后駕駛造成交通事故后構成犯罪的起刑點,,也未與其他一般情節(jié)的交通肇事犯罪明確區(qū)分。
——法律適用不統(tǒng)一,。
酒后駕駛違法行為應當如何定性歸罪,,實踐中爭議較大,。對醉酒駕駛肇事后造成重大傷亡的,有的地方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的地方定為交通肇事罪“同案不同罪”,、“同罪不同刑”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法律規(guī)定不完善,。
有關法律專家學者認為,,現(xiàn)行法律對酒后駕駛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規(guī)定不完善。按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酒后甚至醉酒駕駛尚未造成交通事故的,,不構成犯罪。此外,,按照最高法《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酒后駕駛導致交通事故的,,僅將其作為構成犯罪的客觀要件之一加以考慮,未將其列入刑法第133條規(guī)定的“有其它特別惡劣情形”范疇來量刑從重處罰,。
多數(shù)專家認為,,鑒于酒后駕駛對道路交通安全危害嚴重,酒后駕駛造成交通事故的社會影響惡劣,,有必要對現(xiàn)行酒后駕駛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進行修改,,加大懲處力度,從法律制度層面建立遏制酒后駕駛違法行為的長效機制,。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對新增危險駕駛機動車罪的必要性進行了闡釋,。
有學者指出現(xiàn)行法律的威懾力不強,增設危險駕駛罪有利于加大酒后駕車行為的違法成本,,增強對酒后駕車人的威懾力,。
有學者認為近幾個月社會公眾對酒后駕駛違法行為關注度較高,社會普遍呼吁加強對酒后駕駛的處罰,,應該通過立法增設危險駕駛機動車罪來回應公眾的呼聲,,這也反映了立法的民主化。
還有專家分析,,我國的刑法理念與西方不同,,國外的處罰是以行為犯為主,對即使沒造成危害結果的酒后駕駛行為也定罪處罰,,但中國的刑罰處罰是以結果犯為主,,這樣有利于縮小打擊面,但不利于刑法預防功能的發(fā)揮,。
但也有專家認為,,修改刑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周期較長、難度較大,,相對而言修改司法解釋則簡便易行,。專家普遍建議適當修改飲酒駕駛和醉酒駕駛的認定標準,加大對酒后駕駛的處罰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