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世界三大公司陷入公關危機。作為華爾街第一投行的高盛集團被指控在次貸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詐投資者,,是為“欺詐門”;世界最大汽車公司豐田公司因剎車故障和油門突然加速被迫全球召回800萬輛汽車,,是為“召回門”,;世界能源巨擘英國石油公司(BP)則制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件,是為“泄漏門”,。 三門中,,“召回門”最先爆發(fā),盡管豐田百般解釋,,公開道歉,,甚至總裁淚水漣漣,但現在依然纏訟不斷,,豐田也經歷有歷史以來最嚴重危機,;“泄漏門”最晚發(fā)生,此舉引發(fā)美國民意強烈反應,,奧巴馬政府也因應對乏術飽受抨擊,,肇事者BP不得不支付200億美元巨額罰金,現在已開始變賣資產,。 江湖險惡,,危機重重,但似乎高盛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根據不久前高盛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高盛支付5.5億美元了結民事官司,。這雖是迄今為止美國證交會對金融機構開出的最大一筆罰單,,但對財大氣粗的高盛來說,5.5億美元仍不足其2009年凈收入的5%,,可謂九牛一毛,。盡管高盛仍面臨一系列的后續(xù)訴訟,但打點完了證交會,,其他訴訟不過是風暴后的毛毛細雨了,。 高盛“笑傲”豐田和BP,難道真是高盛危害性小嗎,?那倒也未必,,豐田影響的是美國人的行車安全,,BP釀成的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環(huán)境災難,都非小事,,但高盛可也是此輪國際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之一,!夸大一點說,即使豐田和BP對美國造成損失達百億美元,,但金融危機的損失可是過萬億美元的,。當然,將危機都推到高盛身上也不公平,,但作為華爾街第一投行,,高盛的責任是無可推卸,也難怪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當高盛董事長兼CEO貝蘭克梵出現時,,后面是緊追不舍的寫有“貪婪”的抗議標牌。 高盛人人喊打,、臭名昭著,,但仍能“小錢”消災、全身而退,,背后玄機,,一則是其出招有術。在“欺詐門”漸入高潮時,,認識到問題嚴峻的高盛全力出擊,,在全球范圍展開危機公關。作為當時常駐華盛頓的中國記者,,我甚至還收到了高盛幾乎所有公關活動的中文材料,;此外,高盛的各路游說人員也全面出動,,不少議員,、學者也都“小罵大幫忙”幫助高盛開脫。反觀豐田和BP,,一個習慣性地隱瞞內情拖延召回時間,,一個則是在泄漏初期未全力以赴而坐視問題惡化,在危機公關上較高盛是相形見絀,。 當然,,在美國這個大江湖,三大公司境遇不同,,更主要的一點,,無疑是美國政府的態(tài)度。在危機初期,奧巴馬政府對三大公司都不乏嚴詞厲語,,但隨著危機擴展,,對高盛,美國政府更多是高高抬起,,輕輕放下,;但對豐田和BP,卻是劈頭蓋臉,、毫不留情,,甚至不無上綱上線之嫌。比如,,在“召回門”事件上,,美國政府原先緊咬的豐田電子線路問題,現在基本已被證實查無實據,;另外,剎車失靈問題,,許多案例也被披露是美國人將油門當作剎車踩下之故,。但對豐田來說,這種擴大性的指控卻是災難性的,。 奧巴馬政府對三大公司區(qū)別對待,,在我看來,一則是華爾街企業(yè)的特殊性,,尤其是高盛的特殊性,。作為華爾街第一投行的高盛盟友遍布美國,在華盛頓更長期耕耘,,“朝里有人”不是空話,,奧巴馬要動高盛,必然要考慮這是否會損及美國金融體系乃至自身執(zhí)政根基,。在華爾街和華盛頓是利益共同體的政經架構下,,奧巴馬對高盛的“打老虎”,注定了更多只是一種政治姿態(tài)和博弈手段,,結果也必然是“捉放曹”的雙簧表演,。 其二,奧巴馬政府對大企業(yè)也是“內外有別”,。高盛畢竟是美國企業(yè),,有道是“打斷胳膊往內拐”;豐田和BP雖深耕美國多年,,按照他們自己的話說,,也為美國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就業(yè)崗位和大筆稅收,但畢竟仍屬外國公司。對付后兩者,,奧巴馬政府自然沒有太多顧忌,,重話連連,狠招迭出,,豐田和BP不付出“血的代價”是收不了場的,。當然,豐田和BP也是咎由自取,,誰叫他們給了奧巴馬政府重拳出擊的口實呢,? 豐田和BP可還都是日本和英國的標志性企業(yè),對待特殊盟友的“嫡長子”,,美國人仍毫不留情,,這足見美國江湖的風險。在豐田和BP的國會聽證會上,,看到兩大公司的CEO頻繁道歉仍遭呵斥,,我總忍不住要想,假如堂上坐的不是日本人,、英國人,,而是中國企業(yè)家,美國人又會怎么來對付他們呢,?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當中國企業(yè)鉚足勁努力在美國市場擴張的時候,,或許也要提前考慮一下萬一“走麥城”時的對策,,或者怎么樣未雨綢繆盡可能避免發(fā)生“走麥城”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