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2006年拍攝的挪威北部斯瓦爾巴德群島水域一塊浮冰上的北極熊。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這里的積冰正在加速溶化,。新華社發(fā) |
 |
這是2007年5月29日,,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一個村莊附近,土地因干旱而龜裂,。新華社發(fā) |
繼400名氣候?qū)<衣?lián)名寫信駁斥克洛德·阿萊格爾等學者的氣候變化“偽命題論”后,,關(guān)于氣候是否變暖的話題在法國輿論中持續(xù)發(fā)酵,一些懷疑氣候變化的專家紛紛發(fā)起反擊,,他們指出,,氣候變暖并無真憑實據(jù)支撐,IPCC也不具有絕對的權(quán)威,�,?梢哉f,他們的觀點代表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后的一種輿論新導(dǎo)向,。 4月1日,,法國科研機構(gòu)的400多名氣候?qū)<野l(fā)表公開信,在這封聯(lián)名信中,,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樊尚·庫爾蒂約和阿萊格爾一起被點名批評,。之后,庫爾蒂約在《費加羅報》的一篇專訪中表示,,他受到的指控是“完全錯誤和令人震驚”的,。他說,如果人們研究一下這些科學家的組成,,就會發(fā)現(xiàn)為首的兩人:讓·茹澤爾(IPCC副主席)和埃爾韋·勒特勒分別是地球化學和數(shù)字模型設(shè)計方面的專家,,與他們相比,庫爾蒂約和他的團隊在氣候變化方面具備更多的專業(yè)知識,。他表示,,即使有再多科學家參與,一個像IPCC這樣的組織也不能保證其成果都反映了“科學事實”,。他認為,,科學的真相不是通過民主投票產(chǎn)生的,它往往在最后時刻才會浮出水面,,這樣的事例在20世紀的科學發(fā)展史上比比皆是,。 針對科學家們在公開信中關(guān)于“質(zhì)疑他人清白”的指控,庫爾蒂約也給予了駁斥,,他說,,他批評的只是其中一些人的表述方式,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人們存在著不同看法,,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氣候變暖理論的支持者往往對不同意見給予壓制。他還表示,,自己在五年的時間里發(fā)表了六篇類似觀點的論文,,而且都是刊登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和法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等權(quán)威刊物上,除了一篇引起過爭論,,其他文章都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他在2009年底出版的《地球中心的新旅程》一書僅僅是對以往觀點的歸納和總結(jié),結(jié)果就遭到了科學家的圍攻,。 庫爾蒂約還說,,他將繼續(xù)自己的抗爭,直到真相浮出水面,。他認為,,科學沒有禁忌,攻擊他人研究成果的最佳方式不是向“上級領(lǐng)導(dǎo)”遞交請愿信,,而是用科學事實給予反駁,。他引用物理學家讓-馬克·萊維-勒布隆的話說,“簽署聯(lián)名信的科學家都認為上級領(lǐng)導(dǎo)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與其這樣,,還不如承認自己的研究缺乏獨立性。獨立性的缺失使得IPCC的研究成果飽受質(zhì)疑”,。庫爾蒂約最后表示,,他并沒有忘記“科學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他只是和一些同行發(fā)起了一場關(guān)于氣候變化的討論,,而此類討論在以前曾因壓制而難以展開,。 無獨有偶,巴黎十三大的數(shù)學教授伯努瓦·里多也在日前出版了一本名為《氣候的幻想》的新書,,對氣候變化提出了質(zhì)疑,。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起初也和其他人一樣,,認為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引起,,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fā)現(xiàn)氣候變暖理論實則“棉里藏針”,,這其中有太多武斷的因素,科學和道德被混為一談,,同時還不許他人提出不同意見,。 里多指出,氣候變暖理論的支持者總說自己掌握了大量確鑿的證據(jù),,但當人們指出其中的錯誤時,,他們卻視若無睹,、不予理睬。此外,,他們還表示,,自己有“90%的幾率”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但實際上這一數(shù)據(jù)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里多認為,,IPCC是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政治兼科學團體,政治的目的在于引人向善,,科學的目的則是揭示真相,,當兩者混雜在一起時,往往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哥本哈根會議前夕曝出的“黑客泄密門”也在某種程度反映了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并不十分嚴肅,。 事實上,氣候變暖“懷疑論”一直存在,,只是長期被主流聲音壓制,。但在聯(lián)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不少人重提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大自然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全球氣溫的升高大多與此有關(guān),,人類的活動尚不足以影響地球環(huán)境的變化,,更有激進者認為,氣候變化理論是有些人刻意編造的,,目的是從中牟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