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日前傳出巨額虧損的消息。業(yè)內人士透露,,在金融領域的投資比例過高,,是這家主權財富基金損失慘重的主因。投資者擔心,,巨額虧損及管理層的更替可能造成該公司投資風格的轉變,。 然而,新加坡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陳惠華明確指出,,淡馬錫有經得起幾個經濟與市場周期風吹雨打的能力和資源,,無需在市場低迷時驚惶變賣股票。從長遠角度來看,,它還可以趁這個時候以具吸引力的價格買入高質量的資產,。 當地多數分析人士就此認為,,目前淡馬錫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短期內出售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減少金融類股份的比重,,令其投資組合更加多元化以減少潛在風險。 金融海嘯大肆席卷全球之際,,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也未能幸免,。新加坡政府2月10日透露,淡馬錫的凈投資組合價值從2008年3月31日至11月30日的8個月內共虧損約390億美元,,資產價值縮水達31%,。這意味著淡馬錫在過去兩年內的投資增長,在幾個月內化為烏有,。2006年3月31日,,淡馬錫的投資組合價值為1290億新元(1美元約合1.5新元)。 除資產大幅縮水外,,淡馬錫還面臨公司領導層的更替,。2月6日,淡馬錫宣布總裁何晶將于10月1日卸任,,由必和必拓公司前總裁顧之博接任,。不過,淡馬錫否認這一人事變動與公司投資失利有關,。 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的長期發(fā)展仍抱有信心,。新加坡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陳惠華說,雖然淡馬錫在去年八個月內資產價值縮減了31%,,但同期仍比一些國際投資回報指數(如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跌幅超過40%)表現(xiàn)優(yōu)異。 分析人士認為,,在金融領域投資過度或許是此次巨虧的罪魁禍首,。 淡馬錫財報顯示,截至去年3月底,,其對金融業(yè)的投資比例已拉高到40%,,其中包括入股美林和巴克萊銀行。然而,,美林去年被終止股市交易前股票價格下跌了78%,,巴克萊去年股價也下跌了約84.7%。據統(tǒng)計,,淡馬錫投資美林的賬面虧損可能超過20億美元(30億新元),。 另據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在過去14個月內,,淡馬錫與新加坡另一家國有投資公司GIC對花旗,、美林,、瑞士銀行及巴克萊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注資超過300億新元。 據香港《大公報》介紹,,除了投資美林,、渣打等西方金融機構外,淡馬錫對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H股持股量也分別高達104.71億股及132.07億股,。不過,,其在中資銀行股的投資也大幅縮水。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銀行股價下跌43.62%,,建設銀行股價縮水35.41%。 此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瑞士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在股份解禁后紛紛拋售中資銀行的股份,。當時,,淡馬錫曾明確表示,解禁后6個月內不會出售手中的中國各家銀行的股份,。然而,,巨額虧損和人事變動會不會給淡馬錫的投資決策帶來大的變動? 對此,,多數分析人士相信,,目前盡管淡馬錫在幾項投資中損失了不少,但淡馬錫并不缺乏資金,,不需要像蘇格蘭皇家銀行等一些金融機構那樣積極地套現(xiàn)自保,,因此淡馬錫短期內出售所持中資銀行股份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不能排除淡馬錫減少金融類股份比重,令組合更趨多元化及減少風險的可能性,。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如果淡馬錫近期拋售中行和建行的持股來解燃眉之急,并不讓人意外,,但這并不意味著中資銀行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事實上,中資銀行由于有限的對外開放,,相對受到金融風暴沖擊較小,,中資銀行應成為外資此時的最佳“避風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