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0年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認為通貨膨脹會威脅全球繁榮的想法逐漸消失,。在戰(zhàn)后大多數(shù)時期內曾被視為經濟瘟疫的通貨膨脹不再是個大問題了。
來自亞洲的廉價食品浪潮使歐洲消費者習慣了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價格標簽,。負責控制通貨膨脹的英格蘭銀行等央行從未這么容易地達到目標,。隨著生活費用的年增幅跌至很低的個位數(shù),,通脹率降至歷史最低點,,利率也大幅下降,。這標志著生活水平有了雙倍提高。經濟學家討論著“通脹之死”,。橫掃70年代的這只經濟惡龍似乎終于被殺死了,。 然而,通貨膨脹現(xiàn)在突然又回來復仇了,。通脹惡龍根本沒死,,只是睡著了。
上世紀70年代,,通脹威脅背后的推動力是一路飆升的油價,。但就在40年后,不僅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食品這類更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也大幅提高,。 同漲價的幅度一樣,石油和糧食價格暴漲所帶來的后果也令人吃驚,,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此反應強烈,。
在發(fā)展中世界,竭力維持生存的最貧困的窮人正被迫減少肉類消費,,以省錢購買大米和蔬菜,。貧窮國家的中產階級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窮人正面臨生活水平下降的殘酷現(xiàn)實。從菲律賓到埃及,,許多國家都因食品問題爆發(fā)了騷亂,。在西方,損失也許不那么慘重,,但影響依然廣泛,。隨著生活成本不斷上漲、消費者的錢包越來越癟,,政府正不斷受到攻擊,。
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巨大危險正在阻礙各國抵御經濟所受到的威脅,即全球信貸危機和美英兩國住房市場低迷導致的經濟增長減緩,、甚至衰退,。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各國央行被迫控制降息的幅度,,而降息正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
通脹問題的核心是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重新崛起以及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國家創(chuàng)造了對農礦產品和能源的巨大額外需求,。
與此同時,,隨著亞洲的大量窮人移居城市及其收入的增長,他們的飲食結構也朝西式轉變,。由于畜牧業(yè)需要消耗更多的谷物,,因此糧食價格也不斷上漲。 西方國家努力推廣生物燃料也意味著,,原本種糧的大片土地現(xiàn)在要轉為種植生產生物燃料的作物,。澳大利亞的干旱和其他不利因素使糧食短缺問題變得更加嚴重。2000年,,世界小麥和大米儲量約為年消費量的30%,,現(xiàn)在則降到15%。與此同時,,油價一直保持在歷史最高水平,,原因在于產能不足、全球需求強勁,、中東局勢不穩(wěn)以及投機行為,。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現(xiàn)在起作用的各種基本因素在今后幾年將推動食品和燃料價格繼續(xù)保持高位運行,。
(摘自4月24日英國《泰晤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