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5日國美電器爆發(fā)股權之爭以來,,隨著當事方的一次次表態(tài),輿論對于這場權利之爭,,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評論。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當事方在內,,有些解讀已經偏離事件的核心,有些聲音已經越界,。
這場爭執(zhí),,簡單明了,就是一家上市公司內部關于控股權的爭奪,。這種爭奪既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就是光明正大的,如果這種爭奪會傷及股東的利益,,股東自然會投反對票,。 需要明晰的是,國美是一家在中國經營,,在香港上市的公眾公司,。黃光裕家族是這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以陳曉為首的管理層,,其工作的宗旨是要對包括第一大股東黃光裕家族在內的所有股東負責,。爭執(zhí)的根源在于,第一大股東對于管理層不信任,,而管理層對于大股東的意見不認可,,并以對所有股東負責的名義反對第一大股東。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爭執(zhí)盡管涉及爭執(zhí)雙方的利益,,但歸根結底關系到的是全體股東的利益,。爭執(zhí)雙方需要較量的,是游說更多的股東站在自己的一邊,,獲得法律規(guī)定的“票數”以否定另一方,。這是一場責權對等的爭奪,也僅僅是一場利益之爭,,不必賦予更多的意義,。 但是現(xiàn)在看來,在當事方以及旁觀者的語言之中,,有些用語有“越界”的嫌疑,。那就是用道德來審判當事方有違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義,甚至上升到“民族”層面,。 更有甚者,,有人認為雙方的爭執(zhí)已經導致股價下滑,建議官方出面調停,。這種建議亦是不妥的,。股價的下滑,反映了部分股東對這場爭執(zhí)本身投了反對票,,也是爭執(zhí)的成本,。但爭執(zhí)本身也有價值,那就是可以讓更多的股東看清,,到底誰來掌舵國美電器更好,。目前,董事會方與黃光裕方都已經公開了各自的經營理念:董事會希望提高國美的單店效益,,關閉一些認為沒有價值的店面來提升國美的競爭力,;而黃光裕方認為,家電連鎖業(yè)還處在一個圈地的時代,,擁有更多的門店才更有競爭力,,更符合長遠利益。 這種辯論本身是有價值的,,等于向股東闡明自己的施政綱領,,股東對此會做出自己的判斷。而簡單的人身攻擊和道德譴責,,未必是股東愿意看到的,。歸根結底,股東需要的是一個法律框架內運作,、能帶來利益的董事會,。至于這個董事會是否“道德高尚”,,是否以“振興民族工業(yè)為己任”,對于股東們可能是次要的,。
資本市場是赤裸裸的謀利場所,,任何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或謀求控制管理層的人,都會宣稱自己以謀求股東利益為己任,,但他們終究要通過回報給股東真金白銀來證明自己,。因此,國美之爭不過是一場公開的利益之爭,,只要不超出法律的底線,,旁觀者大可不必給此事過多的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