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富民窮”的話題引起很大爭論,,充分體現(xiàn)了當下各界對于收入分配敏感問題的高度關注與正確處理相關問題的重要性——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物質利益配置格局和社會和諧:同時也表明一些相關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比較混亂,有必要實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判斷求得澄清,。我認為,“國富民窮”之說帶有明顯的偏頗與內在邏輯的紊亂之處,,但也可帶來某些有益的提醒,。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縱向自我對比與改革開放之前已有天壤之別,。須知,,改革開放大政方針、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統(tǒng)籌協(xié)調的科學發(fā)展觀,,都是“強國政策”和“富民政策”,到中國城鄉(xiāng)做實地調研,,無人能否認強國,、富民的巨大進步——雖然還存在增長質量、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但面對“中國奇跡”的基本事實,,何來“國富民窮”之判斷?“國富”與“民富”本為一體,,何成對立之關系,? 具體的緣由,據(jù)所見報道,,是依據(jù)今年前五個月全國財政收入數(shù)據(jù),,有預測認為今年全國財政收入總額或達8萬億元,針對此預測媒體隨即引發(fā)有關政府財政收入比重過高,、企業(yè)和居民負擔過重的討論,,并歸納出所謂“國富民窮”概念。 針對這個緣由,,有必要擺明如下幾點情況并作具體分析,,以求理性認識: 第一,,預測估計的8萬億元,是年度財政收入的絕對數(shù),,而全面考量財政收入的“負擔”水平和“國”與“民”間分配格局的最重要的指標,,絕不應是絕對數(shù),而必須是相對數(shù),,即財政收入/GDP指標,。根據(jù)財政部業(yè)務部門按我國全口徑財政收入計算,近三年來,,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分別為27.6%,、27.9%和30.0%;據(jù)口徑可比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為40%,,即使是發(fā)展中國家,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也達35%,。因此,,我國總體而言并不存在財政收入比重過高問題。 第二,,中國目前仍處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高速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fā)展資金,。目前中國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負債率)在3%以內,,累計國債余額占GDP比重在20%左右,地方政府也有大量顯性和隱性債務,,如一并計算,,公共部門債務余額/GDP即負債率可能在50%左右。因此,,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還談不上寬松,,更不用說富裕。如按人均財政收入水平看,,目前我國這個指標在世界上的排名仍在百名之外,。雖然近些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但人口多,、底子薄,、“三農”、“民生”等需要加大投入的領域還很多,,財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赤字率、負債率的連年相對高位,正是其直觀表現(xiàn),。 第三,,當前,造成部分群眾不公平感的是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連年下降的趨勢,。數(shù)據(jù)顯示,,1996年至2007年,中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69.3%下降到57.5%,,累計下降11.8個百分點。1996年至2007年,,在勞動者報酬比重大幅下滑同期,,企業(yè)利潤所占比重卻從21.2%升至31.3%。目前,,作為中國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資收入,,在生產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僅占企業(yè)運營成本的不到10%,,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50%,。從絕對數(shù)來看,近些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增長還是很明顯的,,但從相對數(shù)來看,,社會財富這塊“蛋糕”的切分中,企業(yè)收入增長更明顯,,政府收入則是從改革開放初期30%以上水平,,一路下滑到1995年10.3%最低點后的恢復性增長,而且一部分是作為轉移支付用來支持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相信今后隨著政策優(yōu)化和經濟發(fā)展,,以及國有企業(yè)改革、反壟斷舉措的推進,,居民收入比重會逐步提高,。 第四,還需要說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經濟的發(fā)展及財政收入規(guī)模增長明顯,,表面上中央財政拿了收入的大頭,但實際上中央財政除小部分用于中央本級支出外,,更多用于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平衡地區(qū)間財力差異,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qū)改善民生,。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中央本級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2.4%,但中央本級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20.1%,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由1994年的238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8621億元,。這些也都直接關聯(lián)于中央政府通過統(tǒng)籌協(xié)調的措施來“富民”,。 第五,不能否定,,在以“民”為概念的全體社會成員中,,雖有為數(shù)可觀的“先富起來”的高收入階層,又同時存在為數(shù)很可觀,、政府必須高度關注,、大力扶助的低收入階層,近些年收入差距在擴大——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達0.47的高位,,位于“收入差距過大”區(qū)間的上半區(qū),。如果說在這個意義上,存在一部分社會成員具體的“民窮”問題的話,,處理和解決這一問題,,恰恰需要加強政府“以政控財、以財行政”分配體系中的再分配能力,,即需要通過個人所得稅和房地產稅等財產稅的“直接稅”調節(jié),,“抽肥補瘦”,適當提高財政收入/GDP比重,,進而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來改善他們的實際生活境遇,。 第六,從可用財力上看,,我國可用于統(tǒng)籌安排的公共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明顯偏低,。在現(xiàn)行管理體制下,我國財政收入中基本上只有公共收支預算中的財政收入可以統(tǒng)籌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9.9%,,2008年為19.5%,2009年為20.4%,,明顯低于國外水平,。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國存在行政成本偏高,、財政分配績效偏低的問題,。雖然1998年以來在“建設公共財政”方針綱領指導之下的一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和“金財工程”式的技術創(chuàng)新,,以及種種壓縮行政經費的具體措施,,已在發(fā)揮壓低行政成本的作用,并且財政部門對于績效考評的要求與相關舉措年復一年不斷提升,,但還必須看到,,人民群眾在這方面的滿意度仍然還不高,,政府預算信息的透明度、預算安排的合理性,、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的提高,還任重道遠,,必須結合經濟,、行政乃至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作出長期的努力,。 如果說“國富民窮”概念具有偏頗與誤導的話,,那么還要看到,這一概念背后所包含的不滿,,卻絕對不可忽視,,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過程中,隨著公民意識提升,、社會言論活躍而產生類似的“尖銳”問題和不滿壓力,,已屬不可避免的“社會發(fā)展問題”,,應把這種輿情壓力,,轉變?yōu)檎M一步深化改革與加強管理、為民盡責理財,、把“民眾的血汗錢”花好,,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財政分配的績效提升的壓力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