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兩會再度將所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話題推上了輿論的擂臺,,在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當下,這個問題總能觸動所有人神經,�,?紤]到我們正處于尚未真正走出金融危機、內需亟待振興的語境之下,,它被賦予特別的期許,。 輿論在討論社會財富分配時往往將焦點全部集中在民眾的貧富差距上。但若全面而深入地作一分析,,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其實應當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國”與“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失衡,換言之,社會財富分配中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比例問題,。在這個層面,,我想用不著羅列太多事實與數(shù)據,近年來熱議的“國富民窮”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第二個層次內部又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各級政府之間(尤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收入事權不匹配問題,。當下的共識是: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以后形成了中央與地方收入“七三開”而支出“三七開”的倒掛,,這也是造成地方政府日益依賴“土地財政”以及房價急劇上漲的首要原因,。其二是民眾與民眾之間的貧富分化,亦即可以用基尼系數(shù)反映出來的那部分差距,。毫無疑問,,這是當下舉國上下傾注最大心力關注的那部分,因為這差距是尋常人最容易感受到的,。 在我看來,,當前日益顯現(xiàn)的許多社會矛盾的根源,其實未必是民眾個體之間的貧富分化,,而正是政府與民眾及各級政府之間的分配比例失衡所導致的,。頻繁見諸報端的因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遷而引發(fā)的極端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證,。此外,,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以及壟斷性資源能源體制改革也是扭轉日益明顯的“國富民窮”和“中央富地方窮”的不良趨勢的重要手段。 再看容易引起群情激奮的民間財富分配分化的問題,,看看這是國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夠發(fā)揮作用的領域嗎,? 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是不存在最高的“終極分配者”的,。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份包含有特定智力和體力含量的工作,,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日以繼夜辛勞了一個月才勉強完成,而乙僅用兩三天時間就輕松解決,。原因也可能是乙的天賦智力和體力要遠遠高于甲,,也可能僅僅是他運氣好……這時候如何來“科學合理地分配”?還有一種情況更常見,,難度相同的一份工作,,在上海4000元月薪,在安徽卻只能拿到1500元,;甚至同樣在上海,,在甲公司5000元月薪,在乙公司卻只能拿到3000元。因此,,在就全社會的財富“分配”來說,,每個人的收益只能依據結果來定。而保證這一切順利運轉的基礎,,正是公民的自由權利——由于不滿意收入差距,,安徽員工可以遷徙到上海,上海員工可以從乙公司跳槽到甲公司,,只要對方愿意接納他們,。因此,在一個真正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收入不是誰“分配”的,,而是市場交易的結果。 我當然不會據此就無視中國嚴重的財富占有不公現(xiàn)狀,,但這不是所謂“分配制度”造成的,,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分配制度”。在我的邏輯里,,既然收入是市場交易的結果,,那么收入狀況不公正的罪魁自然是市場制度的不公正和不完善。讓我們來看看當前社會領域中(“民與民”之間)的收入不公最突出的三個成因—— 首先是近年來愈演愈烈和最受詬病的以權謀私,、錢權交易——也就是掌握或接近權力的利益主體通過設租尋租,,明目張膽地從事貪污受賄、暗箱操作,、內幕交易等活動,,瘋狂攫取全社會辛勤創(chuàng)造的財富。這確實是一種令老百姓怨聲載道的高收入,,但這種高收入本身是非法的,,不僅應當被追查,當事者還必須受到刑事懲處,。不過,,這取決于民主政治和司法制度的完善,否則這種收入不公不會絕跡,,“收入分配改革”對它不會有絲毫約束力,。 其次是各類通過行政保護設置壁壘、限制市場準入,、維護壟斷地位所產生的不合理的高收入,,正如不少評論尖銳指出的那樣,電力公司的打字員比北大教授拿得還多,!說到底,,這是利用權力對社會財富進行巧取豪奪,,但由于它不違反國家現(xiàn)有的法律,而且總是以“捍衛(wèi)國有資本在事關重大國計民生產業(yè)內的主導地位”的面目出現(xiàn),,平添了許多復雜性,。但是規(guī)定最高工資上限、責令壟斷企業(yè)向國家上繳利潤之類的“收入分配改革”就能夠抹平壟斷企業(yè)的不合理高收入嗎,?顯然,,唯一正確的途徑是破除行政壟斷、大力推進產權改革,,但這是屬于市場制度的改革,,而不是什么“分配改革”。 最后一種明顯的收入不公正,,體現(xiàn)在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勞動階層的低收入狀況,,這里有許多復雜的因素,如過去10多年來奉行出口導向產業(yè)政策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在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農民工在向市場出售其勞動力時受到了戶籍身份以及附加的許多社會福利之重重限制,令他們在市場交易過程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但要想讓這種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狀況得到改觀,,也不是“收入分配改革”能夠承擔的使命——政府也許能夠通過制定最低工資來強迫企業(yè)提高農民工的薪水,但卻不能強迫企業(yè)招工,,因而其結果很可能是增加他們的失業(yè)機會。真正行之有效的手段只能是消弭城鄉(xiāng)二元,,推進醫(yī)療,、養(yǎng)老、失業(yè)等社會保障的均等化,。
(作者系媒體從業(y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