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剛剛公布,,凈出口同比下降超過30%,。這可能會使更多的人認為,“凈出口”對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負面的,。但是,,如果我們能關注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其他渠道而不是“凈出口”,,特別是關注加工貿易對投資的促進作用,,就不會嚴重低估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突出貢獻。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識,,是因為我們習慣于采用國民經濟賬戶體系分析方法,。在國民經濟賬戶體系中,對外貿易對一國GDP的影響被簡化為“出口減去進口”的余量,,也就是“凈出口”,。有學者按照這一體系計算的結果顯示,在1978年到2007年期間,,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30年平均下來還不足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正是鑒于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97%源于消費和投資兩駕馬車,,就有人提出一個顛覆當前政策的看法,,認為中國根本就沒有經歷所謂“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道路,故“擴大內需政策”也就無從談起,。
其實,,上述分析有一個明顯失誤:將1994年之前中國經濟曾經歷過“進口替代”道路與從1994年開始才走上“出口導向”道路混為一談了。另據一位經濟學家的計算結果,,自1990年以來,,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30年平均下來接近17%,遠高于此前計算的3%,。
但在筆者看來,,即便17%的貢獻,仍然無法完整地反映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全部貢獻,。透過對外貿易如何促進國內投資增長,,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遠遠大于此前的認識。 不妨從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說起,。假定有一家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yè),,在一年內進口了100億元產品,經過加工之后再出口了110億元,。按國民賬戶體系核算,,凈出口為10億元,這是這家企業(yè)對GDP的全部貢獻,。然而,,通過下面的計算發(fā)現,這10億元只是這家企業(yè)對GDP全部貢獻中的很小一部分,。 問題的關鍵是,,這10億元的貿易盈余都去了哪里?假設這10億元的貿易盈余去向可分為三部分:4億元用于購買生產所必需的能源和本地原材料,,4億元用于支付物流為主的社會化服務(費率低于4%),,另2億元為企業(yè)內部真正分配(假設100%出口退稅),。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出口加工企業(yè)通常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yè)內部分配2億元中的50%用于支付工資,,另外1億元作為資本的回報。此外,,提供物流服務,、能源,、本地原材料的部門需要投資公路,、港口、電廠及礦山等資本密集型項目,,在這個出口加工企業(yè)支付給其他企業(yè)的8億元中,,假定75%(6億元)成為資本的回報,其余2億元成為工資,。因此,,在10億元的貿易盈余當中,7億元成了資本回報,,3億元成了勞動回報,。 在長期風險利率不高于9%的情況下,加工企業(yè)每年1億元的資本回報可以吸引7億元以上資本投入(10年折舊),,基礎設施領域每年1億元的資本回報可以吸引11億元以上資本投入(30年折舊),。因此,這家企業(yè)的經營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7億元資本回報,,足以吸引70億元以上的資本投入,,即這家企業(yè)的進出口業(yè)務帶動的投資(即對GDP增長的貢獻)可能高達70億元以上。這一分析的計算結果,,要遠遠高于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計算出來的10億元貿易盈余,。 但這還只是靜態(tài)分析。如果考慮到1994年以來中國外貿部門年均24%的真實增長速度,、流動性充裕及實際利率降低等實際情況,,進出口推動國內投資規(guī)模增長的倍率可能更高。
依據上述分析,,加工貿易在“變相出口勞動力”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生產要素的出口。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供給吸引了加工產業(yè)持續(xù)向中國轉移,,并帶動了國內加工企業(yè)對資本品的需求。另外,,加工貿易部門增長形成了對國內能源,、運輸和配套原材料的需求,,又促進了對能源、交通,、港口和礦山等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的投資,。所以,加工貿易不僅促進了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的發(fā)展,。
可見,加工貿易帶來了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并通過多個渠道促進了國內經濟增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貿易促進國內投資的貢獻要遠遠大于促進凈出口,。以往國民經濟賬戶核算中“三駕馬車”的分類,,忽略了加工貿易的貢獻,因此嚴重低估了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作者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