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入了最關鍵階段�,?陀^點說,,在已經結束的議程內,大會取得了一定成果,,雖然很難說達到了預期,。大會產生了兩份官方文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主席案文,以及《京都議定書》修正案主席案文,,用大會主席赫澤高女士的話來說,,“現在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更深入地探討了”,。從最新披露的會議最終協(xié)議框架草案內容來看,,發(fā)展中經濟體的“雙軌制”協(xié)議方式得到確認,而且其針對發(fā)達經濟體提出的擴大減排規(guī)模的要求,,也獲得了廣泛認同,。 不過從總體上看,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支持等重大議題方面分歧仍很嚴重,。這兩天的高級別會議必然是非常艱難的談判,,兩大陣營之間的博弈將更為膠著。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14日已公開表示,,本次峰會“有失敗的危險”,。但不管如何,18日的領導人會晤會給世人一個結果,,希望不會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對于應對氣候變暖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的事務,所有國家都無法置之度外,,在國際道義和代際倫理的內外壓力之下,,即使存在消極者,也不可能有激烈反對者,。雖然此次會議的核心議題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分歧,,雖然發(fā)達國家內部,即歐盟和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傘形集團國家在此次會議上的觀點和立場亦有所分歧,,但是毫無疑問,其中的責任,、權利及利益關系到每一個國家,,斐濟代表淚灑哥本哈根會場,,即使不能昭示小國利益最終將受到極大關注和有效保護,至少也體現了氣候變化對所有國家提出的責任和道義訴求,,而面對這種訴求,,一切國家都不可能無動于衷�,;蛟S可以預見,,為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全世界將由此產生一種“全球氣候思維”,,這種思維要求,,在國際問題上,在采取所有國際行動之前,,人類都必須關注未來,,都必須想方設法爭取更廣大范圍國家的正義支持。 看來,,在國際問題協(xié)商機制方面,,責任分攤將成為新的國際合作機制。與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署時相比,,更多國家在當前國際環(huán)境下有了明確的利益訴求,各種利益交織與沖突中,,要想達成一個各方都滿意的協(xié)議有相當大的困難,。但即使無法達成一致同意的協(xié)議,經過談判和協(xié)商,,至少能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在這些共識之下,并基于人類的共同理性,,人們將最終達成一致的行動,。世界的多極、貧富差距懸殊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是國際協(xié)商機制建立和發(fā)揮作用的障礙,,但也將成為人類關于責任分攤的一種標準。此次會議上,,發(fā)展中經濟體要求發(fā)達經濟體擴大減排的呼聲被寫入了草案,;而《京都議定書》升級版第三款第一條規(guī)定,參與該協(xié)議的發(fā)達經濟體在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目標是“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0%至45%”,;雖然第二承諾期的具體日期仍未得到最終確定,,但不同發(fā)達程度的國家在責任分擔上將有不同的要求,畢竟已經可期,。 此次會議各種利益關切之嚴重性,,社會公眾,、非盈利組織等非政府因素的影響之深,歷史罕見,。暗渡陳倉,,唇槍舌劍,淚灑會場,,憤然退場……每一幅圖景都盡顯談判之艱難,。數萬抗議者近日以示威集會形式向大會施壓,敦促各方盡快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達成協(xié)議,。集會局部衍生暴力事件,,示威者與警方一度對峙。丹麥警方事后宣布,,約1000名示威者已遭警方拘押,。與此同時,全球多個國家的民眾集會,、游行以及舉行其他公眾活動,。實際上,這種來自于民間的壓力,,不僅體現了民眾對自身利益的極大關注,,更體現了人類對子孫后代的終極關懷,彰顯了人類最根本的利益訴求,。這當然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參會者的決策,,即使不是這次,也必將在不久的將來促進越來越多國際問題共識的達成,,促成更多關乎人類未來事務的國際協(xié)商,,并推動國家責任的有效分擔,為共享未來而付出必要的代價,。 哥本哈根的談判很艱難,,很曲折,但這個過程本身就證明了,,這次氣候變化大會將是“二戰(zhàn)后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國家高參與度集會。而人類前所未有的對氣候變化的關切,,最終將開啟一扇關于道義,、倫理與理性的大門。
(作者系資深媒體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