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約而同在12月7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前發(fā)布了未來碳減排目標,。中國決定以2005年為基期,,在2020年將中國單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45%(碳密度減排目標),,而美國則承諾,,在2020年將碳排放總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若以1990年排放為基期,,美國約在碳排放總量下降了4%。 由于中國堅持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要延續(xù)“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不愿意用過硬,、過激的總量減排來犧牲“發(fā)展為第一要務”,所以采取了“碳密度策略”,。坦率地說,,相對于印度諸多至今不愿公布指標的同類別發(fā)展大國,已是一個非常高的姿態(tài),,“碳密度策略”依然會導致碳排放總量的上升,,以2005年為基期,至2020年假設GDP增速一直為8%,,如果2020年單位GDP排放下降45%,,那么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依然上升75%以上。 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的“碳密度策略”兼顧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倫理,,看似碳排放的要求比較寬松。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認為在“碳密度策略”里面,,2005年—2020年GDP都能保持8%的增長速度是過于樂觀的,實際上,,世界上任何一個經(jīng)濟體在高速增長30年之后都必然會降低為一個“中速增長狀態(tài)”,。 中國目前的碳排放大約在65億噸,人均碳排放大約是4.5噸,,每1000美元GDP的碳排放大約在2.9噸,。中國的碳排放均值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碳排放是4噸左右,,但世界目前的每1000美元碳排放是77噸,,而中國遠遠低于這個數(shù)字。歐洲和日本雄心勃勃地提出“全世界2050年比1990年減少50%”,,這意味著將世界人均排放從4噸削減到2噸左右,。顯然,中國是無法做到“歐洲日本”的“均值要求”,,實際上中國的人均碳排放在未來還將迅速上升,,或達到5.5噸。 中國的“碳密度策略”需要低碳技術(shù)的廣泛推進,、碳匯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有率的提升,,不過它的另外巧妙之處在于存在著“數(shù)字修辭術(shù)”,。“碳密度”是由GDP,、碳排放量以及匯率三者構(gòu)成,,碳密度最終要折合成美元計算。例如,,即使中國不存在低碳技術(shù)的改進來大幅度降低單位GDP碳排放,,由于目前減排的“匯報、測量,、核實的標準”是由主權(quán)國決定,,它僅僅對發(fā)達國家的援助部門公開。所以,,中國完全可以采取“匯率升值”的方式,,比如中國可以將匯率升值35%,同時將單位GDP碳排放降低10%,,那么按照這種計算式,,中國完全可以達標。其實,,2005年-2007年單位碳排放下降17%不代表中國減排技術(shù)效率的提升,,其最大作用的是匯改后的人民幣升值。 坦率地說,,如果完全依靠技術(shù)進步的單位碳排放降低45%是一件較有難度的事,,因為過濾掉匯率因素,中國單位GDP排放量大約是美國的3倍多,、日本的5倍多,,而降低45%則意味著達到美國1.5倍的水平。目前中國碳經(jīng)濟其實是由三個“帶域”構(gòu)成:一線城市,、中小型城市以及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每個帶域都至少3億人口以上,一些發(fā)達的“帶域”可以輕易達到這個標準,,但中國的高梯度結(jié)構(gòu)決定了相當廣大的另外一些落后“帶域”不一定能夠完成這個標準,,并最終拖累了整體效果,。 相較之下,,美國的總量減排指標令人憤怒,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高達19噸,,是中國的4倍多,,而單位碳排放大約是0.7噸,也就是說,,美國的減排的關(guān)鍵在于人均對能源的“鋪張浪費式使用”,,奧巴馬政府所制定的“相比較1990年減少4%”目標幾乎是一個毫無誠意的目標,,不僅遠低于歐洲和日本,只需要通過鼓勵民眾儲蓄,、輕微加稅節(jié)能以及跨國購買(排放額度)就可以達到,,從實現(xiàn)的難度看,遠遠低于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