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考生姓名都可以假冒,,憑什么讓我們相信綜合素質評價的電子檔案就一定真實呢,?綜合素質評價要想走出另一種“加分”的質疑,公平和誠信是必須邁過的兩道坎,。 喊了多少年的素質教育改革看起來好像有了新進展,。山東省在今年高考招生中,臨沂師范學院投檔考生中有十幾名考生由于“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 將綜合素質作為高考錄取依據(jù)之一,這在山東省是首次,,在全國高考改革中似乎也是開先河之舉,。因而,以高考改革的大方向而論,,我們大有理由為之鼓與呼,。素質教育說了若干年,,之所以難以推行,,根源就在高考指揮棒的“一考定終身”。如今,,山東省率先在高考錄取上選擇兩所高校作為試點,,嘗試打破“唯分數(shù)論”,其破冰意義非同尋常,。盡管目前只有臨沂師范學院和山東政法學院兩所高校作為試點,,但倘若以此為突破口,在摸索中積累經(jīng)驗,,循序漸進,,把素質教育逐步引入到平常的教學和考核中,總比空喊口號,、光打雷不下雨的高考改革要強很多,。 然而,仔細審視山東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我們一方面為其打破分數(shù)決定一切的魄力而叫好,,另一方面也對綜合素質持以謹慎歡迎。且來看看作為錄取依據(jù)的綜合素質評價:2004年,,山東作為全國四個首批試點省份之一開始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開設了通用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等綜合實踐類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成果通常難以用分數(shù)來表達,因此,,山東在全省高中建立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包括學生的選課情況、學分認定情況以及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標志性成果,,并寫入學生的電子檔案,。2007年,山東高考采取了“3+X+1”的模式,,將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校招生錄取,。但由于缺乏具體操作標準,直到今年,,綜合素質評價才正式在高考錄取中發(fā)揮作用,。 可以看出,綜合素質評價本身也暗含著應試教育的魅影,,“3+X+1”中“1”作為基本能力測試,,依然是以考試的形式而分出高低。這種綜合素質能否真正反映學生的素質高低,,恐怕還是個疑問,。而且,由于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的差異,,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平臺本身就極不公平,,即便在城市中,還有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差異,。在一個不公平的平臺上進行綜合素質的評價,,是難言公平的。再說了,,被退檔的考生僅僅是由大學教授組成的高校專家錄取組,,審閱考生電子檔案和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后,即作出綜合素質高低的評價,,未免過于草率,。連考生姓名都可以假冒,連民族身份都可以作假,,憑什么讓我們相信綜合素質評價的電子檔案就一定真實呢,?又拿什么來確保這些大學教授的主觀認定就一定公平公正呢? 綜合素質到底是種什么素質,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來說依然處在一個摸索階段,。這也是之前北京大學準備明年推出校長推薦制而引起爭議的焦點所在。國外的綜合素質評價重點是考察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我們的綜合素質評價要想走出另一種“加分”的質疑,,公平和誠信是必須邁過的兩道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