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終于開始推行了。盡管這一政策著眼于環(huán)保大局,,且符合國際潮流,,但自其誕生以來,遭遇的爭議幾乎沒有消停過,。我注意到,,有關質疑大抵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價格問題;另一個是塑料袋的厚薄問題——厚度低于0.025毫米不得生產銷售,,為何加厚0.001毫米以上就可以呢,?這個精確度實在不好把握,。
厚薄問題委實太專業(yè),非我等普通公眾所能有效討論,。這里重點提一提價格問題,。消費者最擔心的,也正是塑料袋實行有償提供政策以后,,其售價會不會太高,。有關部門顯然已充分注意到這一點,譬如,,物價部門早就放出話來,,稱要嚴防商家高價售袋,同時又要防止低于成本價出售,。由于沒有統(tǒng)一標準,,現實中塑料袋的定價顯得有些雜亂無章。例如,,《廣州日報》6月1日報道說,,廣東省內各大超市塑料袋價格相差懸殊,最貴的2元/個,,最便宜的僅0.1元/個,,價格相差20倍。消費者對高收費很有意見——比起免費時代,,莫說一個塑料袋賣2元,,就是賣2分錢人們也會覺得不爽。 我認為,,"限塑令"一個重要的先天性不足恰恰就在于定價問題,。想不通為什么不允許塑料袋賣高價,既然限塑促環(huán)保,,那就應當提高塑料袋反復利用的幾率,。一般來說,一個塑料袋賣一毛錢就算超過成本了,,但這樣的售價跟免費的區(qū)別并不大,,遠不足以達到鼓勵重復利用的目的。消費心理學中有個簡單的定律:越貴的商品,,更換的幾率越低,。將這個商品置換成塑料袋,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塑料袋賣得貴,,消費者自然就不會頻繁更換,,若賣得太便宜,經常更換也無妨,,誰有那么多閑工夫老將一兩毛錢的塑料袋帶身上去購物,? 也許有人會說,,商品定價是市場行為,政府不宜干預,。但這解釋不了限塑問題——既然政府可以要求市場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袋,,為什么就不能給塑料袋定價?政府在限塑問題上所遵循的無疑是"經濟杠桿"手段,,即以貌似不合理的政策達到合理的資源配置,。既然限塑是環(huán)境保護的大勢所趨,為什么不把這個事情干好,? 歐洲的"限塑令"是目前推行得最早與最好的地區(qū),,看看歐洲各國的塑料袋價格政策如何:德國塑料袋根據大小來收費,最高價格為0.5歐元左右,,相當于人民幣4.5元以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每個一次性塑料袋向顧客收取0.3歐元的費用,,相當于人民幣3元左右,。 事實上,提高塑料袋售價不僅有利于環(huán)保政策的推行,,而且對消費者也是有利的,。因為提高售價會促使消費者節(jié)約用袋,降低其消費成本——長期購買便宜塑料袋會導致消費麻木,,對累積起來的開支失去警覺,;同時環(huán)境的改善,既是公民責任,,也是有益民生的公共事業(yè),。可見,,適當調高塑料袋定價并基本統(tǒng)一售價,,鼓勵環(huán)保購物袋低價出售,都是"限塑令"應充分考慮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