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四大美人,,還有四大美魚,。曰洛水(后為黃河)鯉魚,伊水魴魚,,松江鱸魚,,長江鰣魚。此四者,,美不在貌而在于味,。 魚之四美,前三者出名較早,。北魏時期,都城洛陽已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的說法,;西晉文學家張翰的“莼鱸之思”的故事,更是早已為人所熟知,。至于鰣魚,,大約在宋代才被提拔起來,成為吟詠的對象,。 宋梅堯臣有《時魚詩》:“四月時魚逴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漿牙,。”時魚即鰣魚,,因其出入有時,,“年年初夏則出,余月不復有也,,故名,。”鰣魚平日待在海中,,每年只有夏季才進入江河,,到淡水中產(chǎn)卵。 王安石在《后元豐行》也提到過鰣魚:“……鰣魚出網(wǎng)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百錢可得斗酒許,,雖非社日常聞鼓。吳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后元豐行》是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之職后,,閑居在家時所寫的新法改革成績備覽,,因此自然要把最露臉的事列進去。明乎此,,也就了解了鰣魚與眾不同的地位,。 梅、王之詩,,一為憫民,,一為自矜,不過是拿著鰣魚說事,,真正寫出鰣魚之美的還是東坡先生:“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把鰣魚抬得很高,。不過,,對于這一評語,后人也有不認同的,,明代陸容所著《菽園雜記》中便指出:“時魚尤吳人所珍,,而江西人以為瘟魚,不食,�,!� 鰣魚成為新貴之后,產(chǎn)魚之處便跟著倒了霉,。明清兩代,,都曾把鰣魚列為貢品,要用快馬從江南送至北京,。清初吳嘉紀有《打鰣魚》詩:“打鰣魚,,供上用,船頭密網(wǎng)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櫻桃入市筍味好,今歲鰣魚偏不早。觀者倏忽顏色歡,,玉鱗躍出江中瀾,。天邊舉匕久相遲,冰填箬護付飛騎,。君不見金臺鐵甕路三千,,卻限時辰二十二�,!苯鹋_指北京,,鐵甕為今之鎮(zhèn)江。由此可見,,當時鰣魚便以鎮(zhèn)江所產(chǎn)最為名貴,。直到今天,國宴仍要選用鎮(zhèn)江鰣魚,。 鎮(zhèn)江到北京路程近三千里,,要騎馬在二十二個時辰即四十四小時趕到,鰣貢于是成了苦差事,�,!叭Ю锫凡蝗眨獢缼兹笋R幾匹,?馬死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辈贿^,由于路途迢迢,,即便是馬死人死,,勞民傷財,進貢的鰣魚到京后十之八九也已變味,。據(jù)說清宮中一元老到江南公干,,品嘗過新鮮鰣魚后堅決不承認此為鰣魚:“模樣倒是差不多,差就差在沒有宮中鰣魚的那股味,!” 就是這腐臭變味的鰣魚,,居然進貢宮中達二百余年,明朝亡了,,大清皇帝還要接著吃,,也算是一怪。這期間,,未必沒有個把皇上煩了臭鰣魚,,有過停止進貢想法,但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影響,還是由它去吧,。直到康熙二十二年,,當時的山東按察司參議張能麟大著膽子寫了一道《代請停供鰣魚疏》,列舉了鰣貢給百姓和地方官員帶來的種種災難,,并且挑明,,費勁巴拉,皇上吃的還是臭魚,�,?滴踹@才下定決心:“永免進貢”。許多時候,,制度一旦建立,,盡管很荒唐,仍會沿著既有軌道運行,,非強大外力難以改變,。臭鰣魚進貢二百年便是一例。 如今,,在北京吃新鮮鰣魚已經(jīng)不新鮮,。1958年,中央實驗話劇院在頤和園聽鸝館請客,,主賓是陳毅,,陪客是周總理,目的是請陳老總寫一部反映革命斗爭的劇本,。席間便有清蒸清江鰣魚,。總理在給大家夾菜的時候還講起了故事,。說是鰣魚是最好的淡水魚之一,,產(chǎn)量很少。烹調(diào)時必須帶鱗才鮮美,,但魚鱗本身又不可口,。過去有一個婆婆刁難剛過門的兒媳婦,問能不能做鰣魚既好吃但又沒有鱗呢,?這兒媳婦很聰明,,她想了個辦法,把魚鱗先打下來,,再用針線串起來覆蓋在魚身上,,一起清蒸。魚蒸好后才把蓋在上面的鱗取下,,終于得到婆婆的滿口夸贊,�,?磥恚偫磉是很懂生活,,深諳鰣魚烹制之道的,。 鰣魚的主流做法有二,一為清蒸,,一為紅燒,。清蒸時要配以火腿、冬菇,、春筍等物,,還要魚身鋪上網(wǎng)油,以增其腴美,。這些年,,人們講究起健康飲食,對于動物性脂肪心懷戒意,,于是,,一些高檔的酒樓便在清蒸鰣魚時,棄網(wǎng)油而添酒釀,,使其味趨于清淡卻不失其鮮,。按正統(tǒng)說法,這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倒退而已,,因為二百多年前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便說過,,治鰣魚“加清醬、酒娘亦佳,�,!倍敃r還不興使用網(wǎng)油。不過,,只要是食客歡迎,,商家得利,倒退一步兩步,,又有何妨?湖南有民歌唱得好:“赤腳雙雙來插田,,低頭看見水中天,。行行插得齊齊整,退步原來是向前,�,!蓖瞬皆瓉硎窍蚯埃郎鲜挛锒嗳绱�,,又豈止鰣魚烹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