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5-30 新華社記者:楊一苗 陳昌奇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全家七口人,,除了60多歲的爺爺和奶奶,,就是五個從七歲到14歲的孫子孫女。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記者前往陜西省山陽縣申家垤鄉(xiāng)蔡家莊村,,采訪這個“留守家庭”,,了解他們的期望。 記者見到67歲的朱封林時,,他正坐在自家的三間土房前,,一邊削著竹篾,一邊在等候老伴回家,。 頭天晚上,,最小的孫子朱福盼要五角錢買作業(yè)本,因為家里沒有現錢,,朱封林只得連夜編好兩個竹籃,,叫老伴一大早拿到鎮(zhèn)上去賣,。 記者在朱封林家看到,這個貧困的家庭沒有一樣家用電器,,而且房間內一片漆黑,,朱封林告訴記者,家里的電表10多天前就壞了,,因為沒有錢,,買不起幾十元一個的電表,,所以一直沒有換,。 朱封林的二兒子和三兒子在外地打工,留下五個孫子孫女由他和老伴照顧,。朱封林說,,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免去了孩子們的學雜費和書本費,家里的負擔減輕了不少,。但只靠兩個老人做農活,,讓全家人吃飽飯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封林說,,他和老伴年紀大了,,勉強耕種家里的三畝地,糧食不夠吃,。此外,,家里最主要的收入——七畝山地的退耕還林補助款,用來買糧食吃,。 朱封林最擔心的還是大孫子朱洋,,因為家里困難,他只上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朱封林告訴記者,,前不久只有14歲的朱洋,只身前往西安打工,,已經走了兩個多月,,但一直沒有與家里聯系過,也不知道現在怎么樣了,。 陪同記者采訪的蔡家莊小學教師南艷是這幾個孩子的教師,。南艷說,家長出去打工后,,朱家孩子的成績開始下滑,,雖然經常給他們進行指導,但由于在家無人輔導,,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記者采訪期間,,這幾個孩子都很少說話,問起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們才很小聲的回答,。但一提起父母,孩子們的話就多了起來,。 10歲的朱菊花說,,今年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回來了,,不僅給他們帶回了一袋子蘋果,,還給他們買了衣服和鞋子。朱雪花告訴記者:“我最希望爸爸媽媽經�,;丶�,。” “是不是因為他們會給你們帶回來吃的和穿的,?”記者問,。 “我什么都不要,只希望他們回來長住,,因為我希望每天早上醒來,,能看到他們的模樣�,!蹦昙o最小的朱福盼搶著回答,。 年紀稍大的朱樂是幾個孩子中學習成績最好的。他告訴記者,,七歲的弟弟總是問:“爸爸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呀,?”他根本無從回答�,!懊扛�10來天,,爸爸媽媽就會打電話到鄰居家,鄰居便會叫我去聽電話,。爸媽在電話中總要叮囑我一定要照顧好弟弟妹妹,;好好學習,給弟妹們作個好榜樣……” “你們什么時候回家長住呢,?”不知為什么,,這句心里話朱樂總問不出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