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2-08 王龍云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入秋后的一個傍晚,,發(fā)現(xiàn)北京佟麟閣路南口外多了一個吃飯的好去處,慶豐包子鋪這家北京的老字號把連鎖店開到了正好和工作單位門對門的地方,。
揣著懷舊的心思,,我在這家慶豐分號吃了幾回,要的都是豬肉三鮮的包子三兩外加炒肝一碗,。每次我都企圖找回一些20多年前吃慶豐包子特香特解饞的感覺,,可惜總是無功而返。也許,,如今的慶豐包子早已與時俱進,,而自己尋找的那種味道,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吃包子的氛圍,,卻仍駐足于在上個世紀(jì)80年代,。
想來,時間就是這樣不厚道,一邊日復(fù)一日地漂白著你的記憶,,一邊時不時給你搞個突然襲擊,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給出一些精確的提示,,讓你不由自主地置身于陳年往事之中,,搜刮出一點兒虛虛實實的印象。
應(yīng)該是20多年前吧,,北京西單路口還未改造,。把著路口東南角的是著名的長安大戲院,再往東不遠有個相對顯眼的門臉兒,,是賣醬菜的老字號“天源醬園”,,當(dāng)時的慶豐包子鋪好像就在兩者中間的某個位置。我的記憶不幸在此卡了殼,,已然不記得包子鋪里最初的布局和擺設(shè),,隱約想起來的只有不寬敞的過道、暗黃的燈光,、靠墻的方桌以及一個近乎于擺設(shè)的老式電扇,。當(dāng)然,對慶豐包子的評價就是兩個字——好吃,。
那時候,,到哪家館子吃飯都得排隊,而且有不同的隊要排,,吃慶豐包子也不例外,。在少不更事的我看來,集體行動是最有戰(zhàn)斗力的,,臨出發(fā)前大人們已做好了分工,,誰去排開票的隊,誰去排領(lǐng)包子的隊,,誰去找座位,,誰負(fù)責(zé)看孩子,一一布置妥當(dāng)便雄赳赳,、氣昂昂地從公主墳的部隊大院出發(fā),,坐“大一路”(即1路公共汽車,那時很多北京人都這樣稱呼)直奔西單,,先逛勸業(yè)場,,再去包子鋪。很快,,你就能在鋪子里聽到“這兒還有仨就輪到咱們了,!”“我們娘兒倆在里邊,人家馬上就完!”“您還往哪兒鉆啊,,這兒已經(jīng)是貓耳洞了,!”“瞎拱什么,這么大的人也該懂事了,,沒學(xué)過‘五講四美’,?”幾乎是捆綁在一起的傳遞“情報”聲。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那時買包子的情景早已在部隊大院的一面墻上有過精辟的論述,,就八個字:“團結(jié)”、“緊張”,、“嚴(yán)肅”,、“活潑”。
后來,,西單路口連同商業(yè)街一起改造,,長安大戲院、慶豐包子鋪還有天源醬園全都各歸天命,。好在慶豐老店在府右街重新開張,,還學(xué)會了連鎖經(jīng)營術(shù),這才保全了京城老少的口福,。
事實上,,過去四九城中吃包子的地方還有不少。記得小時候常去珠市口一個不大門面吃天津狗不理包子,。賣“狗不理”的馬路斜對面,,好像有家功德林餐廳外賣素包子,似乎那里也有很多人排隊,。
如今,,在北京吃包子的地方比過去多多了,而且不用排隊或等位,。有三個地方可以試試,,一個是朝陽公園西側(cè)有家“俺爹俺娘”,包子大得驚人,;二是湖廣會館旁邊有家天津包子鋪,,口味地道;再有就是中山公園內(nèi)“來今雨軒”的冬菜包子,,電視劇《大宅門》中的白家老七就好這口兒,。
粗算起來,我和慶豐乃至北京這地方的包子也有20多年的緣分了,。老實說,,這幾年出去旅游沒少吃各地的特色包子,,目前除了會偶爾懷念遠在西安的賈三灌湯包外,我對北京本土包子還稱得上是用情專一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