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樓價,,使得中國的中產階層非但沒有成為社會的中堅層,反而成為社會的夾心層,。而從發(fā)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培育壯大中產階層是向實現社會轉型的關鍵。為此,,我們需要盡快在加速健全和完善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制度,、完善收入分配調節(jié)機制和收入穩(wěn)定增長機制、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中產階層的發(fā)展?jié)摿ι蠏叱承┲贫刃哉系K,。
近些年來,,“中產”也成了描述中國經濟生活的熱詞�,;蛟S是伴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收入兩級分化趨勢不斷加劇以及社會發(fā)展不平衡性的增強,全球中產階級規(guī)模在一定程度上呈現萎縮趨勢,,特別是歐美中產階層正深陷債務與危機之中,,許多經濟學家紛紛將中國等新興市場的中產階層視作全球安全與繁榮新時代的潛在基礎。然而,,對于現實中的中國中等收入階層而言,現在,,如何走出增長困境才是邁向希望的第一步,。 在全球范圍內,中產是一個尚無確切定義的名詞,,通常依收入,、教育、專業(yè),,以及職場影響力,、社會活動能力等方面來界定,。所謂中產,不僅在于財富多少,,更在于價值的創(chuàng)造,。在2000年之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已顯露了中產階層崛起的勢頭,。2001年的全國調查表明,,中等收入階層的規(guī)模約占總人口的15%左右。而根據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GSS)的綜合分析,,如果按照年均收入11800至17700美元(約合人民幣79945至119918元)的標準劃分,,中國中產階層的規(guī)模比例為23%左右。盡管增長勢頭很快,,但仍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甚至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這種收入群體結構的現狀,是整體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擴大的結果,。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近十年我國貧富分化日趨嚴重:從2000年開始,我國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達到0.48,。目前,,中國基尼系數為0.5左右,已超過了國際警戒線,。而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調查數據,,也同樣驗證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現狀:城鎮(zhèn)居民最高和最低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1985年時的2.9倍,,上升至2005年時的9.2倍,,而目前這一收入差已達到驚人的20倍之多,遂造成了中國社會“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 這種收入群體結構,與要素結構密切相關,。中等收入群體主要靠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要素獲得收入,,但從我國的要素分配結構看,物質資本擠占了勞動和人力資本,。首先,,生產率的提升得益于資本生產率的提升而非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因此初次分配中資本占比自然增加;其次,,我國正處于工業(yè)化中期階段,,中西部地區(qū)尚處于工業(yè)化初期,在這樣一個工業(yè)化階段,,資本收入占比的提升是一個自然的必然現象,。這種稀缺導致了資本相對于勞動的強勢,盡管得益于人力資本的提升,,以人均產出來計量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但資本相對于勞動處于強勢地位,實際上擠占了勞動率提升應得的那部分收入,。
還有重要的一點,,因為缺乏有效的社會保護網,中產階層的成長很艱難,。一般而言,,國際通行的居民住房開支比例,約占家庭收入的20%至30%左右,,房價收入比(一套家庭平均居住面積的住房價格與一個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之比)則在3至6之間,。當房價收入比高于10時,則居民收入水平不足以負擔高水平的房價,。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報告稱,,2009年我國房價收入創(chuàng)歷史新高,京,、滬,、深、杭四地商品住宅的房價收入比已超過國際平均水平4至5倍,,極大透支了中產階層積累財富的能力,。因此,中國的中產階層非但沒有成為社會的中堅層,,反而成為社會的夾心層,。 從發(fā)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培育壯大中產階層是向“橄欖型”社會轉型的關鍵,。所以,,中國要想在下個三十年實現向橄欖型社會的轉變,首要的一點,,是加速健全和完善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制度,。具體而言,創(chuàng)造“國家創(chuàng)基業(yè),企業(yè)創(chuàng)財富,百姓創(chuàng)家業(yè),,能人創(chuàng)企業(yè)”的大格局,保護私有財產有助于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市場投資環(huán)境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以此促進民營經濟的發(fā)展壯大,進而催生新的中等收入群體,。 第二,,完善收入分配調節(jié)機制和收入穩(wěn)定增長機制,將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視為有機整體,強化“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國再分配機制的“逆向調節(jié)”問題較為突出,所以,筆者認為,,深層次改革不僅需要從再分配環(huán)節(jié)即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總體水平及其合理結構入手,還要擴展到初次分配環(huán)節(jié),包括“工資,、保險,、福利”三位一體的薪酬體系和稅制的改革,實施“調高,、擴中,、提低”的戰(zhàn)略,以擴大中產階層的比重。 還有,,針對高房價扼殺中國中產階層的現狀,,徹底改革住房制度和供給體系,盡快啟動住房市場“雙軌制”,,將投資性需求和奢侈性住房交由市場,,而對真正出于消費性和自主性住房需求的交由政府,并根據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對土地供應和金融支持做出合理安排,。同時,相應的土地政策,、財稅政策,、保障政策、金融政策等加以明確地劃分與定位,,盡可能避免重復過去那種應急式的短期急風暴雨的政策,。 最后,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中產階層的發(fā)展?jié)摿�,。在總體布局上,注重發(fā)展有利于增加就業(yè)含量和開發(fā)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產業(yè)和生產服務領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fā)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在具體安排上,,加大教育制度,、就業(yè)制度、戶籍制度和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構建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以打破社會階層之間的壁壘,,為低收入階層提供有效的向上流動的機會,為人力資本可持續(xù)發(fā)展掃除制度性障礙。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