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報名人數北京是8萬,與去年相比,,下降了20%,。上海比北京更嚴峻,也是全國高考錄取分數實際上最低的地方,。
因此,,北京上海紛紛減少招生計劃。北京的市屬高校,,紛紛把一半以上的招生計劃轉往外地,。如果僅僅是北京上海的生源減少,倒沒有什么,,但可惜,、可怕的是這種現象是全國性的。
山東一直是生源大省,,但山東生源下降將更為迅猛,。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預測,到2013年,,山東省考生總量將從2008年的80萬下降到40萬左右,。山東2009年的招生計劃是52萬人,即便是招生計劃不增長,,山東過兩年也將面臨沒有學生可招的窘境,。湖南今年也破天荒第一次拒絕一些外省高校的招生計劃,以確保湖南高校的生源,。
不僅僅是高校招生上出現生源匱乏,,各級學校都遇到了這種尷尬,。北京2009年小學新生總量是5萬多人,這些人12年后全部參加高考,,也只有5萬,。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最近幾年,,全國中小學校數量及在校生總數均迅速下降,。10年前,全國中小學總數還是60萬所左右,,但到了5年前,,就只有50萬所,現在,,大約只有40萬所,。最新的數字顯示,初中以下在校生總數2008年比2007年減少230萬人,。
根據相關專家預測,,如果仍然按目前每年高校招生計劃增長5%測算,到2013年以后,,高考的全國平均錄取比例就可能超過80%,,在經濟發(fā)達、高校眾多的省份,,超過90%是正常的,,甚至會達到100%。這就意味著,,理論上考0分也可以上大學,。
顯然,以我國高校目前的生存狀態(tài),,恐怕難以應對生源迅速減少帶來的挑戰(zhàn),。
我們能預見到的是,3-5年后,,必然有一批高校將面臨招不到足夠學生的局面,,進而陷入辦學困境甚至有倒閉的風險。因為國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高校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更多是靠學校借貸及學生學費維系的,于是就出現了一種很怪異的現象:越是層級低的學校,,招生量越大,,學費也越高。北大清華幾乎成了全國學費最低的高校,。在學校的日常運營中,,學費成為最核心,、最重要的資金支撐。于是學校拼命擴大招生計劃,。因為招生規(guī)模直接決定了學校的收入,。而一旦生源缺少,招不到足夠的學生,,學校就會因為資金鏈的斷裂,,難以為繼。
因此,,學校的管理者與教育部門的管理者,,需要未雨綢繆,借鑒日本等國家曾經面臨類似困境的經驗,,盡快縮減招生計劃,,調整辦學方向與定位,甚至進行強制性調整,,以避免因為生源迅速下降、學校倒閉帶來的社會動蕩,。
生源危機,,給一些高校帶來了生存危機,卻給中國教育帶來了更大的變革機會,。
生源不足,,讓很多高校不得不面向需求、面向社會辦學,,而不再是不切實際地全盤照搬北大清華,。比如,一些學校會更注重專業(yè)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的實用性,,真正實現研究型與應用型大學的分工,;專科學校也不會再向本科院�,?待R,,去過度追求科研成果。在這種競爭中,,高等教育將實現一定程度的歸位,。
生源危機,也將給基礎教育帶來重大影響,,給中小學松綁,,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一個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人人都可以上大學,,或者說上大學成為一種主動選擇,,無疑將大大緩解一部分家長對分數的盲目追求,,從而減輕分數給學校與老師帶來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徹底普及,,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的現實,可以讓教育拋掉自己身上被強加的很多社會負擔,,重新回歸到教育的本位,,不再被扭曲。
生源的競爭,,也將讓教育的“正統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政府的許可與批準不再是教育市場上的頭號金字招牌。當人們的教育選擇變得理智,,教育就必然在一定程度回歸市場價值特性,,這將為私立教育的發(fā)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那些能提供實用技能的學校,,那些能提供更好服務的私立中小學,,必將在這種生源大戰(zhàn)中勝出,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果真如此,,則將是中國教育的大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