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剛剛叫停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任志強就放言房子最抗通脹,,隨后經濟學家張五常也在博客中說到,投資房產是最好的投資方式,。從現實角度看,,二人說的都正確,,商品房市場化11年的發(fā)展狀況也充分證明了這些。然而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fā)展,,房地產熱導致的結構失衡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經濟平穩(wěn)向好發(fā)展的預期可能就會喪失,畢竟房子的最終價值與用途在于其居住屬性,,它并不是黃金和鉆石,,可以以收藏的方式增值。 說房產抗通脹適合投資的根源在于11年來房產價值始終處于上升通道,,非但沒有落后于貨幣化,,反而其價值一直在高于貨幣貶值速度增長,這是投機需求能在房地產中大賺特賺的主要原因,,造成房產具有投機屬性的主要原因則要歸于供小于求的供需格局,,關鍵問題在土地資源的稀缺性,這個稀缺性并不是土地資源局限性,,而是國土部土地規(guī)劃的滯后性,。從最近10年全國土地供應數據看,市場需求遠大于計劃供給,,這個現象在最近三到五年尤為突出,,同時房價也隨著土地供應量不足而逐漸攀高,從而在高房價的巨大利潤下推動土地升值,,形成房地價互推的局面,。 當然在房價預期中有投機因素的支撐,這與政策刺激房地產有關,,更與經濟結構失衡有關,。改革開放前20多年中,拉動經濟最大的依賴是出口,,經濟增長享受的是人口紅利,,所以截止到2007年末,我國出口總量所占GDP的比重高達60%多,,隨著對人口紅利的過度依賴,,消費卻由改革開放前的53%,,下降到2009年的39%,造成內需市場萎縮的現象,,消費下降制約經濟均衡發(fā)展,最近10年開始依賴投資來拉動城市建設與產業(yè)升級,,而自從2003年房地產被作為支柱產業(yè)后,,地方政府得到了分稅制后最大的財政來源,逐漸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導致財政投資方向都圍繞土地收益的建設而實施,,最終財政投資偏斜嚴重,又不得不繼續(xù)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資本與民間游資沖入房地產后,投機需求的放大加上剛性需求的存在,,兩大需求在土地供給不足導致商品房市場供給匱乏的情況下,,必然推動房價上漲,在這樣的供需格局下,,政府每年向市場投放過多貨幣又導致貨幣以每年10%至少20%的速度貶值,,房產自然就會成為最佳投資產品,也是當之無愧最具保值可以抵抗通脹的資產,。 但是,,這樣的趨勢只能造成資本不斷向房地產滲透,民間游資與海外熱錢不斷向房地產涌入,,最終實體產業(yè)得不到資金推動發(fā)展,,出口目前所面臨的貿易戰(zhàn)爭又足以致命,即使政府以加大國際采購的條件來交換出口額,,也依舊需要加大出口退稅來拉動出口解決就業(yè),,人均收入難以提升,傳導成消費率的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在房地產一頭獨大,房價不斷上漲,,而土地使用年限僅為40至70年,,建筑物壽命僅為40年左右的情況下,在剛性需求者收入低下,、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房地產脫離居住屬性,成為投機需求衍生品,,催生房地產泡沫,。一旦經濟結構問題再度嚴重,,剛性需求徹底被排斥到市場之外,投機需求就將被死死套牢,,而房地產業(yè)所占的近20萬億銀行貸款就會迅速致使銀行業(yè)資不抵債,,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已經形成,如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問題,,絞死中國經濟的就注定會是房地產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