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學界一直在議論,,“積極財政政策”該不該淡出,?總體還是主張淡出者多,。然而與多方朋友交流,感覺不少人有誤解,,以為“積極財政政策”就是政府舉債投資,。這樣理解雖非全錯,但也不全對,,事關大局,,我認為有必要再澄清一下。 何為“積極財政政策”,,國外是否有文獻解釋過我不知,,但可以肯定,在今天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里絕對找不到,,應該是朱镕基總理的發(fā)明吧,。10年前我接待過幾位美國學者,談到“積極財政政策”他們大惑不解,。他們問:財政政策只有擴張性(赤字預算)與緊縮性兩種,何來積極財政政策,?在經濟學里政府舉債其實就是擴張性財政,,中國何必別出心裁稱“積極財政政策”呢?我的答復是,,中國政府舉債投資是為了保就業(yè),,不僅動機積極,而且效果也積極,,所以是積極財政政策,。 我這樣回答當然難以服人,很牽強,。因為西方國家政府發(fā)債投資也是保就業(yè),,從就業(yè)的角度看,人家與我們沒啥不同,�,?蓡栴}是朱镕基總理當年為何不稱“擴張性財政政策”而改用“積極財政政策”?實話說,,我當時的想法是認為朱總理有難言之隱,。199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給宏觀政策的定調,是財政與貨幣政策皆從緊,,可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大幅滑坡,,2000萬人失業(yè),,此情此勢,若不改弦更張經濟將難以為繼,。而困難在于,,上屆政府剛確定“財政從緊”,而朱總理一上任就擴張,,掉頭太急場面上怕不好說吧,。 事隔多年,現(xiàn)在回頭看,,自己當初不過是小人之心度君子,。其實,所謂積極財政政策,,并不單指財政擴張(赤字預算),,同時也包括減稅。積極財政政策的確應包含發(fā)債與減稅兩方面,,發(fā)債擴大政府投資是積極財政政策,,減稅支持民間投資也是積極財政政策。但凡能刺激投資的所有財政舉措,,都是積極的財政政策,。 要解釋的是,既然積極財政政策包含減稅,,可學界為何只將它與政府發(fā)債(赤字預算)相提并論呢,?說起來,這其實也是事出有因,。1998年首次推出積極財政政策,,人們所看到的,是中央財政發(fā)行了1000億特別國債(同時向商業(yè)銀行借了1000億配套貸款)投資基礎設施,,而當時并未減稅,,不僅如此,下半年還多追收了1000億的稅,;而本次政府啟動積極財政政策,,僅中央發(fā)債就達7500億,中央替地方發(fā)債2000億,,規(guī)模之大前所未有,。眼見為實,這樣人們把積極財政政策等同政府舉債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1998年那次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是因為基礎設施當時是國民經濟的瓶頸,拓寬瓶頸不僅有利于調結構,也可增加就業(yè),,一箭雙雕,,政府應該投。今天的情形已不同于以往,,基礎設施已不再是短腿,,再加多投資不過是錦上添花�,;A設施太超前也是閑置,,何況財政有擠出效應,政府發(fā)債越多,,日后企業(yè)稅負會越重,,擠出的民間投資也越多。政府投資擠民間投資,,對就業(yè)是得不償失,。 我說積極財政政策包含減稅,是基于另一個判斷,,即明年的國債規(guī)模會小于今年,。依據(jù)是,按國務院年前的部署,,今明兩年擴需總共投資四萬億,,而其中安排國債(新增投資)是一萬億。而今年已發(fā)國債7500億,,這樣明年國債最多是2500億至3000億,。國債規(guī)模大幅縮減,表明擴張財政政策開始淡出,,可中央為何說明年積極財政政策不變呢,?由此看,,所謂積極財政政策不變,,絕不是指財政的發(fā)債規(guī)模不變,而是政府刺激投資的取向不變,,說得更明白些,,是減稅推動投資的政策不變。 財政發(fā)債是增加政府投資,;減稅是增加企業(yè)投資,。若明年積極財政政策重點是減稅,那么對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一定是利好的消息,。財政部估計,今年實施結構性減稅(加上停征部分行政收費),,政府能為企業(yè)讓利5000億,,到底有沒有5000億尚未可知,,但我認為3000億肯定有。若明年繼續(xù)執(zhí)行結構性減稅,,政府讓利的額度會更大,。 前幾天在清華大學演講,有學員問,,國務院對積極財政政策重點轉向減稅有明確說法嗎,?明確的說法還沒有,是我的推斷,。不過研究經濟數(shù)十年,,相信這推斷不會錯。中央強調,,明年經濟要保持平穩(wěn)較快增長,,而同時又說財政投資將轉向民生,既如此,,政府要拉動經濟繼續(xù)較快增長就得靠民間投資,,而刺激民間投資必減稅。舍此無他,,難道還有別的選擇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