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月度宏觀經濟數據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其中對于CPI、PPI等物價指數指標,,市場的解讀通常觀點各異,。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以來,對于經濟究竟處于通縮區(qū)間,,還是已面臨通脹威脅的爭論不絕于耳,。8月11日,7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出爐,,使筆者更加堅定了對通脹顯性化趨勢的判斷,。
物價指數與真實物價有所背離
直觀來看,7月份的物價指數雙雙落入負區(qū)間,,且降幅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8%(上年同月為上漲6.3%),,比上月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1-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期為上漲7.7%),,比上半年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7月份,,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8.2%(上年同月為上漲10.0%),,降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1-7月份,,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6.2%(上年同期為上漲8.0%),,降幅比上半年擴大0.3個百分點。 但從真實的物價水平來看,,對于通脹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huán)比持平,;當月工業(yè)品出廠價格環(huán)比上漲1.0%,,已連續(xù)4個月環(huán)比上漲。也就是說,,在CPI,、PPI等物價指數同比負增長的表象下,真實的物價水平并未下降,,甚至還出現了持平或者環(huán)比上漲,。因此,據此判斷經濟尚處于通縮區(qū)間,,似乎不足為據,。 如果仔細分析,就不難發(fā)現物價指數與真實物價水平之間背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去年屬于通脹的末期,物價基數比較高,,從而導致了物價指數受負翹尾效應影響較大,。筆者判斷,CPI的負翹尾效應將在10月份后顯著收窄,,主要是豬肉價格上漲拉動食品價格的回升,。PPI則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可能于11月份出現正增長,。數據顯示,,目前有色金屬價格大概反彈了三分之二,原油反彈了一半,。 另一方面,,伴隨經濟復蘇的進程,去庫存化之后需求回暖,,對于價格確實有拉抬作用,。這一點可以從房地產市場得到驗證。1-7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4175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7.1%。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38.8%,。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漲幅比6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環(huán)比上漲0.9%,,漲幅比6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
三季度末CPI可能同比正增長
此外,,從通脹的本質入手來分析,,也能得出經濟復蘇正面臨通脹壓力的結論。無論是通脹還是通縮,,均是一種貨幣現象,。即過多的貨幣追逐相對穩(wěn)定的商品,價格自然會上漲,,表現出來就是通脹,,反之亦然。那么,,在上半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背景下,,僅人民幣貸款就新增了7.37萬億元,由此導致了市場對于流動性泛濫引發(fā)通脹的擔憂,。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也表示,在內外部不確定性較大的環(huán)境下,,需求不足仍可能構成價格下行的壓力,,但也存在價格上行的壓力,受連續(xù)大規(guī)模注入流動性及經濟刺激計劃影響,,目前全球貨幣條件較為寬松,。也就是說,央行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由通縮逐步轉向了通脹,。于是,才有了對下半年貨幣政策“微調”的說法,。 目前,,市場的流動性仍然比較寬松。央行數據顯示,,1-7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7.73萬億元,,同比多增4.89萬億元,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3559億元,。2009年7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7.3萬億元,同比增長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0.03個百分點,。如果按照M2同比增速高于GDP與CPI同比增速之和2~3個百分點的標準,那么當前M2的增長顯然已超出了實體經濟的需求,。既然經濟復蘇無法消耗如此多的貨幣供給,,那么必然有部分要涌向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最終結果就是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副產品就是通脹,。 種種跡象表明,,經濟已走出通縮區(qū)間,未來通脹的壓力會逐步顯現,。等到三季度結束時,,CPI、PPI或許就會呈現同比正增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脹顯性化,。對此,我們切不可視而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