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認為股票市場預示著未來,如果這樣的話,,過去一段時間的股市上揚就在預言一場未來的經濟繁榮—不用屏息以待,它不會來的,。相反,,世界經濟正在陷入滯脹,罪魁禍首正是用以應對金融危機的激進政策,。政策制定者們拋棄了正確的應對之道:重組,,他們希望用大量的流動性來沖走泡沫破滅的惡果,但這種行為的后果并不是帶來下一場繁榮,,而是通貨膨脹,。 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總量萎縮了1.6%,,歐元區(qū)則萎縮了2.5%,,日本4%,那些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導向的發(fā)展中國家遭遇了更凄慘的情形,。相較于2008年第二季度的高點,,全球經濟總量收縮了5%,全球貿易總額則收縮了20%,。盡管收縮速度在減緩,,但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經濟總量仍很可能繼續(xù)下滑。 這是一場自1930年代以來就未曾有過的大崩潰,。全球經濟正如一列在懸崖上行駛的火車,,雖然前方就是無盡的深淵,,但是現在仍然有機會原地剎車以避免墜落下去,。不幸的是,,金融市場就如同車廂上的舞者,它引起的每一次振動都有可能將列車傾覆,。 流動性是使市場再次瘋狂的燃料: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統(tǒng)計,,在4-5月的10周內流入新興市場基金的資金就達到210億美元—這已經達到令人眩目的2007年總流入額的一半。當資產價格隨著CPI膨脹之后快速上漲,,央行們又必須減少流動性,,這將擊垮資產市場的泡沫盛宴。 在美聯儲的20年中,,格林斯潘熟練地耍弄流動性魔術同時免于帶來通脹,,三個特別的因素為他帶來了這一非凡好運。首先,,IT革命使得供給端更加有效率,,這使得在發(fā)達國家占支配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經濟部門被重組,原有的勞動力被大大節(jié)約,。這一因素導致白領職員的工資水平在整個格林斯潘時代走低,。 第二,柏林墻的倒塌使得超過20億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走入全球貿易體系,。它帶來了制造業(yè)從高成本經濟體向低成本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快速重新配置,。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全球貿易增長速度兩倍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這穩(wěn)定了發(fā)達國家的制造業(yè)工人工資和商品的價格,。 第三,蘇聯的解體減緩了對于能源等天然資源的需求,。盡管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發(fā)展增加了它們對于上述資源的需求,,但是蘇聯的解體減緩了天然資源價格上漲的壓力。這種供需的動態(tài)平衡使得大宗商品市場對于財務投資者而言成為了無利可圖的市場,。這使得在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被拉長的繁榮期時,,大宗商品價格仍然保持在低位。 如今已大不相同,。IT行業(yè)已經完全進入了成熟期,。事實上,隨著它越來越成為日常消費工具——常常被用來在工作中消磨時間——它降低而非提高了生產力,。在發(fā)展中國家,,工資水平早已充分反映在工業(yè)制成品的價格中。同時,,前蘇聯國家對于大宗商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中國和印度也是如此,。 很多人爭辯說通貨膨脹不會發(fā)生在一個蕭條的經濟周期中,但是事實上通脹曾經是經濟增長緩慢的1970年代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皽洝边@個詞語正是從那個年代而來。我擔心全球正步入另一個滯脹時代,。唯一能夠抑制通脹的,,是所謂衰弱的全球經濟下的過剩產能。然而,,許多過剩的產能,,例如汽車行業(yè),需要一勞永逸的被消除,,因為未來的需求與過去完全不同,。解決之道是對供應與需求兩方都進行重組,但是全球的央行們錯誤地認為貨幣刺激政策才是解決之道,。 正因為它們向全球經濟體注入更多的貨幣,,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首先有所反應,盡管對石油的需求仍然在萎縮,,但其價格自3月起的漲幅已經超過了股票市場,,達到了60美元一桶。財務投資者們而不是如今需要使用石油的人控制著石油價格,,因此,,貨幣的增加正如我們所言的那樣帶來了通脹。 現在的盛宴注定了是短命的,,明年,,通脹預期將變得明顯,那可能會導致利率上調,。雖然央行們很可能不愿意上調利率,,但公債利息的走高將最終迫使它們這么做,但是他們絕不可能足夠快速地上調利率以切斷通脹產生的動力,。滯脹將最終接管一切,。 另一些人覺得通脹對于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而言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夠增加賬面銷量和利潤,。歷史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197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約為其賬面價值的1.3倍,,低于如今的1.7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