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整體經濟形勢的前瞻性判斷,金融資本的話語權明顯大于產業(yè)資本,。在《第一財經日報》從事經濟報道,、評論工作四年,,這是筆者一個最直接的認知。 對于經濟形勢的前瞻性判斷,,無論是對于金融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還是對于企業(yè)或產業(yè)投資者,其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是金融資本和產業(yè)資本對經濟形勢判斷的一個截然不同的地方是,,金融資本會更短期地去看待經濟形勢,而產業(yè)資本必須以中期角度來觀察,。值得警惕的是,,在危機之下,很多短期指標的衰退或復蘇,,往往并不具有中期的意義,。 記得2008年年底,在一個宏觀經濟形勢的討論場合,,幾位沿海地區(qū)做外貿的民營企業(yè)家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和筆者交流——“我現在特別想知道,,這種惡化的形勢還會持續(xù)多久,如果持續(xù)兩三個月或者半年,,我就忍一忍,,微利或虧損也把辛苦建的企業(yè)維持下去,迎接復蘇,。但如果這種惡化形勢未來一兩年都不能好轉,,我就直接不干了�,!� 與金融投資今天買入,、明天就可以賣出不同,實體經濟的一項決策和行動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無論是上新項目,、新生產線,還是關閉一個工廠,、關閉一條生產線,。用金融投資的行話說,這叫做實體經濟的投資“流動性很差”,。 不僅外向型企業(yè)有這樣的困惑,,年初一位山東鋼鐵廠商也對筆者表示,他們困惑于是否要繼續(xù)新的投資,。短期看,,在政府經濟刺激政策下,需求在回暖,但是他們看不清楚這種需求是否可持續(xù),。 可以說,,實體經濟企業(yè)對于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往往需要一個投資周期跨度的分析,。重工業(yè)投資周期長,,就更需要對經濟形勢的中期把握。 而金融投資完全不同,,“短期樂觀,、中期不那么樂觀”也沒關系,只要短期的樂觀能夠帶來投資機會就行,。 前幾天在重慶召開的西部金融論壇上,,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說了句贏得喝彩的大實話,“泡沫有什么不好,,就是要有泡沫才有錢賺”,。這是典型的金融投資思維。 金融投資對經濟形勢的分析,,要求是短期化的,,即便是對經濟形勢的中期分析,也要具體落實到當前的短期建議上,。甚至可以中期的變化來渲染短期變化,,并作出提前的金融投資。 和筆者一樣的財經媒體從業(yè)者,,可能更能感受到對目前宏觀經濟形勢討論的短期化,。尤其是投行、券商,、基金等各類金融投資機構的宏觀經濟分析,,往往具有很強的短期金融投資決策指導意義,。 但是這種短期金融投資決策的指導意義,,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產業(yè)投資人的經濟形勢分析需求,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種中期角度的判斷,。 其實不僅是產業(yè)投資人需要中長期的經濟形勢分析,,很多金融投資人也需要以此來進行資產配置,保險等長期投資資金尤其是這樣,。除了這兩類之外,,政府部門也是中長期經濟形勢分析的最大需求者。由于經濟政策的時滯,,基于短期經濟形勢而作出的經濟決策,,往往并不能發(fā)揮政策原本應有的作用。 所以筆者以為,新聞媒體尤其是財經媒體,,有責任更多從中期角度來研判經濟形勢,,為產業(yè)投資人服務,多一些非短期化討論,,這對整個社會都有意義,。(作者為本報評論部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