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保障日來臨,中國新聞網(wǎng)針對消費者維權意識所作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當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會選擇何種方式維權”問題上,,有63.817%的受調者選擇“默默忍受”,而近七成消費者認為維權成本太高,。(《中國新聞網(wǎng)》3月15日)
這樣的調查結果無疑讓人感到意外和悲哀,,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居然超過六成的消費者在權益被侵害選擇“默默忍受”,!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顯然正是過高的維權成本,擋住消費者維權之路,。幾乎有多少消費者認為維權成本太高,,就有多少消費者在權益受侵害時選擇沉默! 試問,,為了一件價值很小的商品,,數(shù)十次往返于商家、質量鑒定等部門之間,,這樣的維權你愿意嗎,?為了維權,讓你先墊付數(shù)千元的質量鑒定費,,這樣的維權你猶豫嗎,?一旦質量沒問題,,這些錢就打了水漂兒,這樣的維權你能堅持嗎,?而且,,在維權過程中,消費者還面臨取證難,、投訴難,、查處難、訴訟難,、賠償難等諸多問題,。可以說,,維權成本過高問題,,已經(jīng)成為消費者“不能承受之重”,也成為造假,、售假行為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來,導致消費者維權成本過高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消費者維權支出的金錢,、時間、人力等成本過高,;二是消費者能得到的賠償卻相對低得多,,導致消費者維權往往“得不償失”。因此,,降低消費維權成本也需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必須切實減輕消費者維權的成本負擔,。一方面,,政府部門要盡量降低甚至免除消費者維權所需的鑒定費用;另一方面,,要盡量簡化程序,,降低消費者維權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其次,,必須切實提高造假者對消費者的賠償額度,。目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行的是雙倍賠償原則,,但我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據(jù)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統(tǒng)計,中國消費者維權獲勝后,,目前每案得到的賠償金平均為700多元人民幣,,而美國平均每案消費者獲賠35萬美元,。盡管國情不同,但我國賠償額度明顯偏低,。因此,,有必要對法律進行修改,加大賠償力度,,不僅能鼓勵消費者積極維權,,更能震懾那些無良商家。此外,,在促消費,、擴內需的背景下,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就能重塑消費信心,不僅利民,,而且利國,,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