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求對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車降低購置稅,消費者雖然覺得“減稅”不如“免稅”過癮,但1.6升以下的主流車型,減稅額少則千余元,多則五千元甚至更高,實在不是筆小數,于是借著過年的喜氣兒,乘著利好政策的東風,不少消費者這兩天都高高興興提著錢走進4S店。
這兩天生意火爆異常的經銷商告訴筆者,政策出臺后,他們每天收到的訂單是一個月前市場不景氣時的三倍甚至更多。憋悶了大半年的廠商這回可算松了口氣,。 但也有部分經銷商明明手里有車源,但卻要趁過年景氣回升,暗暗達成默契,聯(lián)手漲價,。還有更極端的現象———有消費者在政策實施之前買了車開了票但是暫沒繳稅,前天他們要求經銷商協(xié)助重新開一張20日后的發(fā)票,竟被索取500元的“改票費”(見昨日《新京報》)。 這些經銷商這么做就有點過了,。國家出臺刺激汽車消費的減稅政策,利在整個汽車行業(yè),。作為汽車產業(yè)鏈下游的汽車經銷商,當然是政策的受益者。如果市場潛在需求好容易剛被利好政策調動出來,就遭遇各式各樣的算計,很難想象當前最珍貴的“信心”還如何在車市中確立,?最終是誰更吃虧其實很容易看明白,。 按道理說,優(yōu)惠政策出臺后,市場由熊轉牛,此前經銷商自行出臺的一些優(yōu)惠措施有所縮水,這是市場經濟下經銷商的自由。說到底,這叫“隨行就市”,商家千百年來就是靠這四個字兒生存,消費者要求賣方在牛市下把商品按照熊市價出手,這種情況似乎只能在“天下無商”的社會中出現,。
目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還是一個遠未成熟的市場,廠家與廠家,、商家與商家間的競爭手段更停留在比較初級或低級的階段,經銷商利用信息不對稱或者時間差的有利條件和消費者耍個心眼兒雖然能掙到錢,但話說回來,在當前這種環(huán)境下,買賣雙方共同捧場,車市才能真的實現“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 幸好昨天又來了條好消息———工信部在即將出臺的汽車業(yè)調整振興規(guī)劃細則中寫入了規(guī)范市場,杜絕廠商通過“增配”或“出庫費”等手段加價的條文,希望這種保障優(yōu)惠措施能夠確實惠及消費者的實施細則能夠更多,、更細些,以不虛“規(guī)劃”的
“振興”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