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未來很不確定的時候,,有時候看看過去,會幫助我們從被經驗證明有效的辦法中吸取力量,。當今這個世界,,中國需要這樣,美國恐怕也需要這樣,。
如果要問中國改革開放從哪里來,?它應該就是被逼出來的。這個“逼迫”,,是促進人類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1978年人均收入不到134元,由于出現了饑荒,,這才逼出了體制的變更,。 最近,大家都討論困難,,討論次貸危機,、華爾街金融風暴。我們不應該只研究事件本身,,而是要借機回顧改革開放30年,,抽象出來看待這個問題。中國經濟好的時候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壞的時候也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因為壞的時候會形成一個“逼迫”的力量。 這幾年,,內需一直無法擴大,,為什么?居民家庭收入占整個國民收入的比例不到50%,。而上世紀80年代改革時,,這個比例接近80%,老百姓有錢買東西,,市場才能建立起來,。與此同時,改革過程中一些關鍵的生產要素——比如土地,,還沒有完全市場化,。 從收入角度看,目前國民收入相當大的一部分集中在了政府手里,。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如果國民經濟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由于外部沖擊,,遇到困難的時候,,這就是改革的一個機會,,因為這個“逼迫”的力量就要來了。在現在的困境中,,如果不做調整,,目前的局面是沒有辦法維持下去的。我國高度依賴出口,,外銷市場出了問題,,大量的沿海生產力停止了,工人回鄉(xiāng)下,,這可能釀成巨大的經濟,、社會壓力。現在看來很難完全擺脫這種局面,。這當然是壞事情,,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從回看改革開放30年的角度看,,可能也是一個機會,。 正是這樣的力量,讓我們的國家從政府到民間形成了一個合力,,共同解決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問題,。比如,稅收能不能相應地減一減,,政府控制的很多資源能不能更多的往市場上放。 為什么最近在土地問題上有些重要的推進呢,?有人認為國家重點工程需要拿地,,政府要發(fā)展也需要地。我的看法,,還是要回到國民經濟中,。如果順風順水,改革很難往前推,。有時候遇到困難,,就逼出一個合力,可能會帶來一些機會,。中國不是日本,,更不是歐美國家,中國要建設的地方很多,。只要經濟政策對頭,,中國不會出現經濟衰退,我大膽地講,,出現衰退的幾率等于零,。不像日本,,日本的政策很難擺動,大小河道里都鋪上水泥了,,農村都建好了,,而中國離這個階段還早。但是,,制度不對頭,,誰能去投資?誰有權投資,?而誰又有權轉讓這些資源,?我相信今天這些問題跟30年前的問題有共同之處,不同的地方是,,30年的實踐會讓我們對困難和威脅產生一種新的認識,。因為被形勢逼迫,就需要調整我們的制度,,調節(jié)政府與企業(yè),、中央與地方、國有與民營利益板塊之間的關系,,這就有可能在困難的情況下逼出一條新路,。 對于剛剛公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許多人都很擔心,。我們不要那么著急,。我對30年改革開放的理解,就是逼迫會產生很大的力量,,中國只要認真摸,,總會摸到石頭,終會走出一條路來,。 過去,,我們因為落后,所以老是要跟著別人走,,這是對的,,今后也要學別人。但是,,1840年以后,,中國人一直學日本,日本侵略中國,;學西方,,西方侵略中國;我們計劃體制學前蘇聯(lián),,前蘇聯(lián)解體了,;后來我們發(fā)現東亞模式最好,,學日本、學韓國,,幾乎要達成一致認識時,,日本出問題了;然后開始學美國�,,F在,,美國這位教我們控制風險的老師居然也出了問題。怎么辦,?那就得靠自己了,。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用這個模式或那個模式來建設一個大的國家的現代化。我們要開放,、學習,,但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 人類歷史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F在發(fā)生的這些事情導致的困難,與30年前的饑荒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今天看來是大體正確的一條路。今天的困難,,今天的中國人還在繼續(xù)往前走,。我相信,中國有非常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