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期間,記者回了一趟農村老家,,與一些村民閑聊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感慨國家對農村發(fā)展的投入越來越多:種田每年每畝政府補貼約70元;村里電網改造27萬元,、約9公里的村道硬底化近400萬元,,基本都是政府投入;還有改水,、改廁,,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等等,。這些都是農民在建設新農村中得到的實惠,。 村民們提到的每項實惠,都是實實在在的數字,。近年來,,中央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了一系列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各級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這些政策和投入如陽光雨露,,使廣大農民生活生產狀況明顯改善,,偏遠落后地區(qū)農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等具體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的目標正在變?yōu)楝F實。 如果說,,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提高農業(yè)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是中央的普惠政策,,使廣大農民普遍受益,,那么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樣應該秉持讓農民得實惠的原則,在出臺政策,,制訂措施,,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應該以對農民是否有實際好處作為出發(fā)點,以農民滿意為尺度,,切實摒棄形式主義,,決不搞“好看不好學”的“樣板”工程。 要讓農民得實惠,,就要充分了解農民愿望,,從他們的現實需要和農村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相信和依靠農民,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造性,,保護他們的創(chuàng)新熱情,,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人。 30年前,,安徽小崗村農民實行“大包干”,,走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步。在加快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新時期,,實現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幅度增加對農業(yè),、農村和農民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這些舉措將開啟中國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新篇章,,讓億萬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更好地享受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