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吵了一年多的美國次貸危機,,最近又因不少地方銀行相繼倒閉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原想在賣房子上大發(fā)一筆的銀行家們,,不料最終卻栽在房子上。 美國銀行因房地產而倒閉,,讓人想起一個曾經在我們這邊廣為流傳,、與買房子有關的故事,大意是說一個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的錢,,在臨死的前一天終于攢夠錢買了一棟房子,,沒來得及住進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年輕的時候貸款買了一棟房子,住了進去,,每天工作還貸,。直到臨死的前一天她終于還清了所有的貸款。故事的來源無從查考,,其寓意卻很明顯:中國人的消費觀太落伍,,瞧人家美國人活得多瀟灑。 也許就是在這個故事的忽悠下,,中國貸款買房大軍迅速興起,,大批“房奴”應運而生,各地商品房價格不斷水漲船高,,成就了今天房地產業(yè)的沖天暴利,。然而出乎預料的是,當我們正跟著美國老太太的腳印亦步亦趨,,準備讓自己的日子同樣瀟灑起來的時候,,看似市場制度十分完備的美國市場,卻在2006年率先爆發(fā)了次貸危機,,所謂“次貸”即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當美國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市場持續(xù)降溫,,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fā)金融機構連鎖反應與銀行危機。這不禁讓美國老太太買房故事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原來美國老太太的瀟灑消費同樣要面對不知何時降臨的市場風險,,一旦出現意外,比如失業(yè)了不能按時歸還銀行貸款,,房子住不成,,還要牽連到金融等一連串環(huán)節(jié),可見任何消費觀的存在都要受到具體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脫離了特定環(huán)境去評價某種消費觀屬于先進還是落后,,應該是不科學和不可取的。 以同樣道理看中國人的所謂傳統(tǒng)保守型消費觀,,其形成與存在更無法離開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條件,。中國是個傳統(tǒng)農業(yè)大國,生產技術與方式的長期落后,,使靠天吃飯成為一種經常性狀態(tài),。因為各種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都可能讓一年辛苦成為泡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債一身輕,以及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等等風險防備意識便沉淀為代代相傳的消費觀念,。即使現在的日子比過去好過多了,先儲蓄,、后消費,、量入為出、勤儉持家依然是多數人的消費之本,。在2006年,,中國居民儲蓄存款已經達到14萬億元,而儲蓄率則高達46%,,超過亞洲儲蓄率最高的國家日本,,并且每年仍在上升。中國的高儲蓄讓外人驚嘆,,也另經濟學家們感到頭疼,。他們認為,居民儲蓄過多意味著消費意愿低下,,而內需不足經濟便難以保持持續(xù)高速增長,。 于是,有人便希望通過中美兩個老太太買房這類寓言故事來推動中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其實,,倘若沒有那么多的后顧之憂,中國人又何嘗不想讓自己和家人都過得更加舒服一點呢,。然而存在決定意識,,正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所言,目前的居民高儲蓄率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諸多因素有關,但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錢是重要原因,。具體說,有看病,、上學,、養(yǎng)老三座“大山”壓在頭頂,中國人談何放心消費,、超前消費,? 保守消費,對刺激經濟的作用也許有限,,但凡事都有兩面,,當經濟運行遇到低谷,,物價上漲,市場風險增加,,高儲蓄可以讓老百姓安然度過經濟困難的日子,,這不但對百姓自身,對維持社會穩(wěn)定也是相當重要的,。盡管時至今日,,年輕人已經不拘泥于非自己攢夠錢才去買房子或汽車等大件商品,但即使向銀行貸款也是本著力所能及的原則,,如果沒有足夠能力還錢,,很多人是不敢輕易去銀行貸款的(當然,炒房者另當別論),�,?梢哉f,不久前發(fā)生在深圳的按揭貸款“斷供”現象之所以沒有在其他地方蔓延開來,,與不少人貸款買房所持的謹慎態(tài)度有很大關系,。
就消費觀本身來說,無論保守還是超前,,應無好壞高下之分,,所謂兩者對比,不是看誰更敢花錢,、更會消費,,而是要看哪種消費環(huán)境更有利于公眾生活改善。美國老太太之所以熱衷貸款買房,,是人家不必每天為看病報銷,、老無所養(yǎng)等事情犯愁,而我們目前既然還做不到這一點,,就不必要非去東施效顰,,人為地催生出許多“房奴”“車奴”。何況,,連市場成熟度那么高的美國也保不住冒出次貸危機,,我們尚不完善的個人信貸市場就更要多加小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