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委,、省政府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調整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調整了省與縣的稅收分成,主要內容包括:加大對資源類稅收的集中,,將地方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等四種資源類稅種增量的30%首次集中到省級財政,;地方增值稅的增量部分省級集中50%;增量部分留給地方的有:地方營業(yè)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
江蘇省稅收體制改革內容豐富,,其中兩項內容值得高度重視:一是按照財權與事權平衡的原則,,擴大了縣級財政的分成比例,從而使縣級政府有了更多的稅收支配權,。例如,,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資源稅,、車船使用和牌照稅增量和預算內非稅收入增量,省均不再集中,,全額留給地方,。僅這5個稅種,預計未來五年省財政將少收地方財力300多億元,。 二是借助于稅收管理體制改革,,進行宏觀調控,促進縣域經(jīng)濟徹底轉型,,鼓勵企業(yè)加快產(chǎn)業(yè)升級換代步伐,,減少了縣級政府熱衷于房地產(chǎn)開發(fā),濫占耕地等現(xiàn)象,。例如,,地方營業(yè)稅的增量部分省級政府不再集中,全額留給地方,,以鼓勵地方發(fā)展服務業(yè)和高科技產(chǎn)業(yè),;地方增值稅增量的集中比例從20%調高到50%,以促進制造業(yè)集中的蘇南地區(qū)優(yōu)化產(chǎn)業(yè)結構,。 199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分稅制改革,,旨在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稅收法律關系,它沒有也不可能涉及各個地方政府上下級之間的稅收問題,。江蘇省的這次改革,,不僅使省縣之間的財權更加平衡,而且利用經(jīng)濟杠桿調整產(chǎn)業(yè)結構,,已然走在了全國前列,。 根據(jù)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除中央一級政府財政之外,,地方財政包括省級財政,、市級財政、縣級財政和鄉(xiāng)級財政,。除了上繳中央財政之外,,地方財政究竟該如何分配,全國各地始終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一些省市為了加強省級財政轉移支付的能力,,將財政重心放在省一級,結果導致部分縣市入不敷出,;一些省份為了支持部分縣市的發(fā)展,,在省內實行了財政包干分配制度,結果導致一些市縣竭澤而漁,;一些省市為了扶持某些行業(yè)或者促進某些領域發(fā)展,,對財政收入進行條塊分割,,建立了復雜的財政收支系統(tǒng)。現(xiàn)在看來,,所有這些財政分配模式都回避了行政體制改革的問題,。 從法律上來說,稅收體制改革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沒有科學的行政體制改革,,那么,就很難建立科學的稅收管理體制,;反過來,,如果稅收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很難取得成功,。江蘇省的做法之所以值得推廣,,原因就在于江蘇省看到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稅收管理體制改革之間的關系,在省級和縣級之間建立了稅收“直通車”,,減少了稅收征管體制疊床架屋所產(chǎn)生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精簡機構,,減少地市一級行政機關,,是中國未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省級政府直接管理縣級政府,,建立省縣兩級財政管理體制,,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納稅人的負擔,而且可以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在難以直接撤銷地市一級行政機關的前提下,,江蘇省另辟蹊徑,通過建立省級與縣級政府的稅收分成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地市一級,。今后江蘇省地市一級行政機關,只能在省政府的授權之下,,作為派出機關履行某些職責,,逐步減少參與分配地方財政收入的權力,這就為今后“省管縣”改革鋪平了道路,。所以,,江蘇省在明確財權與事權的基礎上,推行的這項稅收管理體制改革,,不僅對我國稅收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借鑒意義,,而且對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為進一步的行政體制改革做了鋪墊。 但必須指出的是,,稅收法定是稅收管理的基本原則,。稅收管理體制的改革,還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所以,,我國稅收管理體制改革,也應由全國人大制定稅收基本法,,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稅收法律關系。只有這樣,,我國的稅收改革才能既照顧到中央的利益,,又照顧到各個地方政府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