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下調部分食品,、藥品、棉花等商品的進口關稅,,此舉有助于實現(xiàn)將我國全年CPI控制在4.8%的目標(5月29日《上海證券報》),。
從財政部5月28日公布的《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調整部分商品進口暫定稅率的通知》看,涉及凍豬肉,,豆粕,、花生粕等飼料,鱈魚,、開心果,、嬰幼兒食品以及乳清和酵母,椰子油和橄欖油,,棉花等十幾類上商品。進口稅率平均降幅在50%,,最高實行零關稅,,且主要是食品進口類商品。財政部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增加食品供給,,控制CPI上漲,。
2007年我國CPI同比上漲4.8%,通貨膨脹跡象明顯,;今年以來,,通貨膨脹出現(xiàn)加劇狀況,最高達到8.7%,,4月份達到了8.5%,。而物價上漲中主要是以食品為主的消費品價格過快增長導致的。原因主要有,,流動性過剩,,流通中貨幣過多,需求大于供給造成的,;糧食,、油價大幅上漲,成本推進的,。
治理目前的結構性通貨膨脹,,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通貨膨脹或者物價全面上漲,需要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采取措施,。而當前我們卻單一依靠貨幣手段從回收流動性,、抑制需求上采取措施,而忽視了利用財政手段從增加商品供給上采取措施,。本身通貨膨脹的原因就是綜合的,,就需要貨幣、財政兩種手段相互協(xié)調來應對,,如果單純依靠貨幣手段,,明顯缺一條腿。稅率是財政手段的主要內容,,通過大幅降低食品進口稅率來抑制通脹,,能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增加了國內商品特別是食品供給,,對于平抑食品價格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增加消費品供給的根本出路在于擴大國內生產,增加市場供給,,但是,,由于季節(jié)性原因等,增加國內生產需要一個過程,。那么,,降低關稅,增加進口作為增加供給的補充力量是完全必要的,對于降低CPI是有效的,。
大量增加進口又可以對扭轉我國貿易不平衡,,減少外匯儲備,遏制流動性繼續(xù)過剩,。我國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流動性過剩,,而流動性過剩是由巨大貿易順差導致的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而使央行被動發(fā)行基礎貨幣造成的。增加進口必然對抑制巨大貿易順差有作用,,從而減少流通中基礎貨幣的增加,,抑制通貨膨脹。而進口的又是食品類商品,,正好對準了物價漲幅大的商品,。可以說,,降低食品進口關稅,,對于抑制通貨膨脹具有一箭雙雕的效果。
今年以來,,國際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對各國CPI產生了很大影響,,近期,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國家都已暫停或減低農產品關稅的征收,。降低食品進口關稅實際上是物價上漲快速國家的慣用手段,。
當然,降低食品進口關稅的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結合中國大陸的主要問題是,目前大陸農副產品以及食品價格大多都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如果降低關稅后,,食品進口價格能夠與國內持平,那么,,將有利于控制CPI增長,。否則,既是降低關稅,,由于價格差異,,可能也不能增加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