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月4日,,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今后肯定會取消擇校費,,省教育廳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取消擇校費,。(《羊城晚報》2月5日)經(jīng)過政協(xié)委員和公眾的一陣炮轟之后,擇校費問題總算有了一個帶有亮色的回應,。但這個回應讓人雖懷有希望又有點遲疑,,雖說目標在前又有些模糊,像“霧里看花”,。 相信教育廳廳長的這個表態(tài)只是問題解決的初步,,公眾的期待是:從表態(tài)進入到行動,拿出具體的方案來,,明確“條件”的含義,,到什么時間完成哪一步,誰來評價“條件已經(jīng)成熟”,。否則,,這個表態(tài)就更像一個漂亮的“危機公關”。 其實,,要做到這一步并不困難,,許多研究機構經(jīng)常告訴公眾,到了某某年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到某某年達到什么發(fā)達程度的發(fā)展水平,,某某年我們的人均GDP有多少等等。那么,,對擇校費問題進行評估和預測,,應該難不倒我們的有關部門及其研究機構,關鍵在于為與不為,。 從修辭學角度看,,“條件說”很就手,進可攻退可守,,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而且,“條件說”充滿辯證法,,理解起來需要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因此,“條件尚未成熟”或“待條件成熟時”之類的話語,,經(jīng)常為一些政客熟練運用,。有時候分明就是一種“不作為”的托詞,。 是的,擇校問題錯綜復雜,,利益的左右使政策在執(zhí)行中變形走樣,,那些在擇校費中獲得利益的人們,不但缺乏動力去推動取消,,反而成為反對勢力,,現(xiàn)實的學校差距也是取消難的客觀因素。從這一點說,,“條件說”可以成立,。對于這一點,公眾洞若觀火,。他們需要的是,,負有讓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機會之責的政府拿出更大的責任來,而不僅僅是對客觀困難的強調,,及由此得出的推論,。 有句口號大家都很耳熟能詳:“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边@種氣魄,應該用到擇校費問題上來,,“有條件要取消,,沒有條件要創(chuàng)造條件取消!”這才是政府應有的積極態(tài)度,。公眾不需要不著邊際的政治承諾,,只希望教育公平能得到實現(xià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