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時速350公里的滬寧城際鐵路將通車,,上海至南京將實現1小時到達。按照慣例,,滬寧城鐵預計本周內會公布票價并開始售票,。業(yè)內人士預計,,滬寧城鐵票價肯定高于普通動車組車票,但至于高多少,,要看公布的結果了,。而在不久前,今年計劃投入7000億元加快高速鐵路的建設規(guī)劃已經得到鐵道部確認,。但與高鐵項目如火如荼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普通百姓對乘坐高鐵卻持較為冷漠態(tài)度。 高鐵運行現實狀況已經表明,,高票價把多數普通百姓拒于“千里之外”,。以武廣高鐵為例,其一等車票價為780元,,二等車票價為490元,。相形之下,廣州本月剛剛將最低工資標準上調至1100元,,多數普通民眾當然無力面對如此高的鐵路票價,。由此,高鐵被賦予了“高貴”的身份,,而與多數民眾絕緣,。一邊是高鐵空座率偏高,、一邊是普通百姓出行難題未得到緩解,,高鐵項目所導致的社會資源浪費問題顯而易見。 與此同時,,鐵路部門也因空座率高而難以收到預期中8%~12%的盈利率,,甚至虧損連連。以京津高鐵為例,,其設計年運量約3000萬人次,,營業(yè)額接近18.4億元。但是從2008年8月到2009年9月底,,其旅客運量不足2000萬人次,,僅為設計能力的70%左右,營業(yè)額為11億元出頭,,難以抵補每年6億多元的銀行借貸利息,、每年大約5億多元的折舊費以及日常設備維護費、高鐵電費等變動成本,。業(yè)界測算,,京津高鐵年度虧損金額在7億元左右。 之所以會出現“高票價,、高虧損”并存的怪異局面,,直接原因在于投資項目測算的重大失誤,,即過高估計了乘客的票價承受能力,由此使得項目運行后,,客流遠低于預期,。但從更深層次觀察,問題的核心在于,,表面上以市場化形式運行的高鐵公司,,其成本效益核算卻未完全遵循市場化原則。一般而言,,高鐵公司建設鐵路項目完畢后,,就把高鐵交由鐵道部,由后者全權負責鐵路運營,。而鐵道部每月度通過財務司的計費系統(tǒng),,將每條線路的收入核算出來,再按比例分派給各高鐵公司,。但問題在于,,鐵道部每月分配給高鐵公司的錢,只夠支付銀行貸款利息,,高鐵公司不但沒收入,,還需自行支付購車、運營和維護成本,。之所以出現指派性收入分配制度,,是由于鐵道部依然是政企合一的機構,內部計費系統(tǒng)還保持著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 由此再去倒推鐵路項目的建設管理體制:建設方只需負責把建設投資資金用盡,,投資方只管美化立項報告向財政資金要錢,而最終所謂的經營虧損也自然有財政投入來買單,。至于公眾怨聲載道的高票價問題,,以及企業(yè)經營的巨額虧損問題,則就讓它去好了,。 其實,,高鐵虧損現象在國際上也較為普遍,虧損并不是掣肘高鐵項目上馬的主要問題,,甚至遵循國際慣例而言,,財政資金的確有提供補貼的必要性。但問題的關鍵在于,,財政補貼管制如果缺乏市場效率為基礎,,則意味著納稅人財富被低效浪費,這并不符合財政投入的基本原則,。此外,,除了財政補貼,,國際上亦不乏高鐵票價標準彈性執(zhí)行的案例,比如法國高鐵不但提前訂票通常能享受較低的折扣,,而且針對不同人群還推出優(yōu)惠政策,。反觀國內,當下高票價供給與百姓需求間的錯位,,才是鐵路部門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可見,憑借行政部門之力難以讓高鐵項目高效運作,,遏制高鐵項目盲目上馬,、合理規(guī)劃高鐵票價體系,關鍵還在于引入市場化的資本力量,。只有弱化高鐵項目的行政壟斷色彩,,才可能規(guī)避各種短視行為,在立項,、論證,、預算的過程中,發(fā)揮出市場監(jiān)督力量,,利用民間資本逐利的本性提高技術研發(fā)動力,、合理融資渠道和投資方向。遺憾的是,,盡管鐵道部曾在數年前下發(fā)《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鐵路建設經營的實施意見》,,但社會資本卻對鐵路項目涉足甚少。究其根源,,現行《鐵路法》沒有對投資人的義務,、權利,、收益等作出保證,,根本難言體制突破。 技術優(yōu)勢與市場效益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當年名噪一時的銥星公司就是典型例證,。銥星的通訊產品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通話,但是高昂的話費卻無法被市場接受,,技術優(yōu)勢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公司破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