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隨著經濟增長下行風險的增加,,如何保證國民經濟繼續(xù)又好又快發(fā)展,,成為政府高層和學界的焦點話題。這其中,,減稅成為了各方呼聲最高的應對措施之一,。 表面上看,主張減稅的理由似乎比較充足。比如自從1994年開始實行現行稅制改革以來,,中國稅收始終處于持續(xù)高速增長狀態(tài),。特別是最近幾年的稅收增收額每年都超過5000億元。而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fā)布的最新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就已增收7606億元,。此外,據稱中國的稅負也較沉重,。由此國民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被認為與稅負較重有關。 更為重要的是,,減稅一度被認為是防止經濟陷入“滯脹”的一劑良藥,。 當前經濟確有陷入“滯脹”的風險,其中已經出現的苗頭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就業(yè)形勢嚴峻,,同時通脹加劇。而此次通脹顯然與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由于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滯脹有較大的類比性,。也就是在那次經濟危機后,主張減稅的“供給學派”脫穎而出,。他們的主要觀點是: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做工作,,更能刺激個人儲蓄和企業(yè)投資,從而大大促進經濟增長,,并可抑制通脹,。 從微觀層面看,減稅很容易博得企業(yè)和居民的喝彩,。但從宏觀角度來審視減稅的經濟效應,,卻有可能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樂觀,而且可能和人們的設想南轅北轍,。 首先,,稅收的高速增長并不能成為減稅的基本理由。我國的部分稅種采用累進稅率制度,,對稅收增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隨著征管技術的進步和效率的提高,,稅收流失的漏洞也日益減少,。這些都構成稅收高速增長的內在動力。 其次,,大規(guī)模減稅并不符合當前公共財政的需求,。目前我國政府正在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公共財政體系的建設任務日益繁重。各種公共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等,,都對財政支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社會保障資金的缺口也依然很大,。 最后,,減稅并不一定能解決當前我國宏觀層面和微觀主體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比如減稅對于抑制通脹是否有效,?就缺乏實踐的檢驗,。另外減稅對縮小收入差距更是效果不佳。 筆者想強調的是,,從根本上講,,目前中國面臨的經濟難題主要還是來自于需求而非供給方面。從這點出發(fā),,我國的稅收政策就不能照搬已經被理論和實踐均證明存在重大缺陷的“供給學派”的主張,,而是應該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在稅收政策方面貫徹“有保有壓”的方針,,以期充分發(fā)揮稅收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穩(wěn)定器”作用,。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勞工問題研究中心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