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春節(jié)的鞭炮聲已經遠去,,但圍繞鞭炮的話題依然不絕,。 北京禁放鞭炮有過十多年,,禁改限也已到第三個年頭,。如今燃放鞭炮的時間和地點相對少了,,但“質”和“量”與過去比卻絲毫沒有縮減,。今年春節(jié)七天里,北京八個城區(qū)共清理出煙花爆竹殘屑5600多噸,,這樣的數(shù)量在限放,、禁放之前恐怕也都極為少見,。許多人都注意到,在震耳欲聾的炮仗聲中,,老人不安,、病人煩躁、飛鳥逃盡,,甚至連母雞也不會下蛋,;空氣中彌漫的是硝煙,人們“隨手”引發(fā)的災難四處可見——春節(jié)期間,,全國共發(fā)生火災一萬多起,,死亡59人,直接財產損失達2380萬元,。很多人在問:這就是民俗的一種代價嗎,?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認為,,民俗需求是一種額外的,、附加性的東西,如果只考慮多數(shù)人的額外需求而讓少數(shù)人的生命遭受傷害,,那是非常不公正的,。就像人們不能用投票方式取締一個人的生命一樣,在涉及人們的生命安全問題時,,即使涉及的僅僅是少數(shù)人,,民主也必須在此卻步(見3月1日《新京報》)。 盡管張鳴沒有意識到,,投贊成票的人其實并不都是局外者,,他們也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安全作賭注,但其擔心和見解總起來說是有道理的,,畢竟投反對票的老弱病殘者只占社會的少數(shù),,自然界的生靈們也根本不可能投票。所以,,我們便在多數(shù)人支持的情況下縱情于傳統(tǒng),,享受了習俗,也在多數(shù)人不反對的情況下干了糟蹋環(huán)境,、輕視同類,、傷害生靈、制造不穩(wěn)定因素的事情,。 對此,,我們完全可以作進一步的限制,比如在爆竹燃放的時間和地點上,,或在“爆炸”烈度和“殺傷”范圍上做一定的限制,。但這樣的限制恐怕還不是根本之策,。2000多年前,人們以竹節(jié)投火得響聲而驅邪避害,,并謂之為“爆竹”,。唐代后開始在竹節(jié)里放上火藥,到了宋代又以紙筒代替竹節(jié),,并用麻莖串成“編炮”(即鞭炮),。我們目前仍在放的鞭炮,基本上就是宋代傳下來的,,已沿襲了1000多年,。今天也有人試圖改進,比如用無形的聲,、光,、電替代有形的鞭炮,或者把鞭炮改成只有紙筒而沒有黃泥的“環(huán)保炮”,。按說,,這很有可能成為一種萬全之策,但是,,很少有人響應,,市場也似乎不太買賬。 這說明,,在爆竹這種東西的創(chuàng)新上,,我們遇到了一種阻力,一種由內生性的傳統(tǒng)力量所帶來的頑強阻力,。其實,,當今的新材料和新技術,應該完全能夠讓我們研制出一種更環(huán)保,、更安全,、也可能更賞心悅目的新型“爆竹”,像那種類似于“空炮彈”既能回收又沒有太大殺傷力,、既有聲音又有美麗火焰的新型鞭炮,,完全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方向。只是,,我們仍然過多地沉迷于既有的東西,,仍然擺不脫上千年傳統(tǒng)習慣的束縛,消費者如此,,管理者恐怕也如此,。 當然,自古以來沒有哪一種創(chuàng)新不會遇到阻力。所以對待創(chuàng)新我們首先應該具有科學的精神,。或許有人認為,,一年才放一次爆竹,,與創(chuàng)新精神掛不上鉤,其實正是從許多類似的所謂小事情上,,折射出我們社會創(chuàng)新精神的普遍缺乏,。反過來說,如果連一個小小的爆竹改造我們都無能為力,,還想在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上走得更遠些嗎,? |
|
|
|
|
|
|